「修地球」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念,也是能够缓解当今世界各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设计不仅可以为改变设计所需要的物质环境,更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推动「集群式的行为改变」,这包括设计全新的意义系统、价值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为了实现这个集群式社会改变的效应最大化,设计需要在哈贝马斯所谓的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两大系统层面操作,经济子系统和行政子系统。特别是有关新经济的设计,之前说过经济就是一群人有目的在忙,从一种经济往另一种经济转变,是最有效的「集群式的行为改变」。
「修地球」的经济。人类是在以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式破坏地球,就需要找到与之相抗衡的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才能拯救地球,就是说必须要有一拨儿人用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快速地修复地球环境容量。这将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古往今来,这个世界有史以来最强劲的经济都是基础设施。只是每个时代对基础设施的定义不同,以前是石油、钢铁,那个时候最有钱的是石油大亨、钢铁大亨,后面金融、银行、基建、公路、桥变成了基础设施,到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成了基础设施。没有这些设施,其他经济行为和生活都无法继续。我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未来有一群人在专注、专业地「修地球」,而其余的人们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的贡献买单,于是「修地球」就成为了一个基础设施产业,包括把地球上的水搞干净、空气搞干净、臭氧层保护好、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消除各种排放的危害、创造性地解决粮食问题、恢复生物多样性等。这个系统如果停止工作,人类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于是这个经济就会成为所有的其它经济的基础。
放在这么一个大场景中,设计可以做的就绝不是仅仅把回收材料做成漂亮的椅子、灯,参加各种各样的展览,得各种各样的奖。这些活动和作品有启迪意义,但对真正的变革是于事无补的,因为没有规模效应!
2020年开始肆虐全球的 COVID-19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人员流动、日常生活的停摆,这固然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对人类的可持续转型而言,可能又是一次巨大的机会。以前我们一直将要转型,从资源消耗型的经济转到绿色或蓝色经济。但原有经济的惯性太大,「软着路」一直无法实现。但疫情居然造成了经济和全球物流、人流的停摆,求之而不得的事,居然现在发生了。也可以这么说,人类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才获得了重启的机会。如果说,重启之后的世界,还是疫情开始前的世界,那么我们不仅将无颜以对疫情期间逝去的生命,也将丧失这次宝贵的重启机会。为了人类更光明的未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我们之前习以为常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现代消费主义社会,有一些长久以来被奉为圭臬的习以为常的信条,诸如「快比慢好」「贵比便宜好」「新比旧好「」「大比小好」,以及「方便比麻烦好」等。所有这些与「品质」这一概念相关的标准、价值观和原则,都必须在当前的语境中被重新定义。我们需要利用设计去改善现有的系统,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对影响,进而催生出新的「修复性经济」对环境进行恢复和改善。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运用设计,推动人们「集群式的行为改变」,创造新的生活习惯,乃至文化风尚。
「修地球」经济或者说是可持续设计的几点发展趋势:
(1)复杂社会技术系统思维。可持续设计涉及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特别是人员和技术的非线性组合。智能、超常、全球、网络协同、个性化、定制式创造、新经营服务方式、信息网络/物理系统融合等将成为全球知识网络经济时代可持续设计的新问题和新特征。但可持续设计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魏伯乐在《五倍级》一书中也指出了政策法规(税收)、市场规律、政治体制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正是通过向「经济问题」的转化,才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支持。但很多时候经济问题其根本也是社会问题。就如 Ezio Manzinis 所说的那样,服务经济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能使他们超越以个人拥有物品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但问题的关键,某些发展进程的「跨越」,又会牵涉到公平问题和复杂的国家感情:「为什么发达国家享受过了,就不让发展中国家尝试?」在这层意义上而言,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又转化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可持续设计必须具有能综合环境影响、实现创新、商业成功和生活品质提升的系统思维。
(2)从改进表现到范式创新。可持续设计一般有两大思路,一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改进,也就是在现有产业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比如:使用更加环保的材料,模块化设计以使易损部件容易更换,更长的使用寿命,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更加节能的产品等。另一种思路,是在系统层面的重新设计,例如:利用产品服务系统模式的汽车分时租赁系统,实现生产和消费零距离的都市农业系统,采用光导纤维的自然光照明系统等。前者使用的往往是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而后者往往需要用到突破式创新(radical innovation)。系统层面的突破式创新对于破解现在发展模式和环境紧张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能够通过循环设计理念实现突破性改变的新系统,包括零消耗、零排放、正生态的住房、交通、制造、流通、销售、能源系统等。
(3)从用户体验到行为改变。在可持续发展中,技术驱动的思维往往会导致重供给端、轻需求端的情况。例如各种绿色解决策略总是习惯性地关注生产性的技术改进措施,而忽视人,也就是消费端的社会需求管理。一个技术上先进的系统,比如 LED 照明技术,尽管使得照明的能耗大幅度降低,但可能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整个城市的能耗。因为人们可能因为能耗的降低而带来经济上的减负,从而选择点亮更多的灯。这种节能技术最终不能真正节能的案例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节能产品应用当中,从汽车到住房。用魏伯乐的说法就是「反弹效应」。因此,对消费端那一侧的「人」的理解,是一个可持续设计是否奏效的根本。一个在理论上是绿色的新系统与万亿计的使用者的界面和接触点是否足够友好,是否能够创造足够好的用户体验,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放弃旧的不可持续的系统,而参与到新系统中来。例如,一个城市公共汽车租赁系统,如果没有足够友好的用户体验,尽管可能减少了一些费用,但还是无法把用户从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舒适的私家车中吸引过来的。
(4)从产品创新到企业战略。企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实施可持续设计的主体。_丹麦设计中心的「设计阶梯」理论指出了设计能力在企业中的应用有四个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I. 缺乏系统地应用;II. 企业的产品设计(造型、装饰、体验和服务);III. 企业创新流程的一部分(但不是决定因素);IV. 被视为企业的核心和引导性因素。在越高的阶梯(III 或者 IV)应用可持续设计理念和方法,往往其影响就会越系统,取得的成效也就越大。_提升企业可持续设计能力,不仅要利用可持续设计来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唿应消费端的绿色需求;更需要成为企业的创新战略和管理的一部分,包括在企业文化、设计作用领域、用户角色、创新动力来源、设计能力的来源等各方面的表现。除了在已有企业提升设计和可持续能级以外,更可以用设计和设计思维创造全新的企业。特别是我之前提到的在「修复性」经济领域通过创新创业,创造更多的未来型企业。我认为中国要在这一波未来经济发展中,成为世界的引领者,这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阔前景!
(5)基于社群的可持续社会创新。除了新的设计专家,我们还需要新的设计社区和社群。我认为可以通过结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复合式社区营造,以「生活实验室」的方式,研发可持续社会技术、解决策略和超级场景,并成为积极社会交互的孵化器,助力驱动社会在更大规模上更容易和有效地实现可持续的变革。这种社区营造不仅是一种新的设计文化、研究文化,更是一个新的公共领域创新。通过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多方参与、巩固链接关系、及时提供反馈、实现共识形成,社区完全可以成为各种可持续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变革的解决策略原型孵化器和超级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