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是言语行为所涉及到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包括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情景、特定的人物,简单的说,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或者说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被规定的语境范畴,而设计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及社会活动,需要借助、并恰当适度的使用一定的语境,来准确疏理与表现设计中的物理场。设计的物化结果应该是设计师与受众的情景约定与技术响应。
在西方现代语言哲学语义学派里,语境是指词语使用中所处的环境,是精神意蕴和语言媒体的综合结晶,生成于“形式语义场”,艺化于社会环境中,透溢着时代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一个时期的艺术境界及特色,是表现力趋完美体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研究领域里,"语境"的概念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英文" Context "在国内有多种译法,诸如"上下文"、"文脉"等,在艺术研究中,一般指的是围绕某一个特定艺术事件,并决定其意义的部分。"语境"的概念要求我们在研究具体的艺术问题时,既要重视横向的共时联系,又不能忽视纵向的历史联系。优秀的设计与低劣的设计一样都产生于具体的历史语境,这个语境既包含着雇主的要求、对受众接受效果的考虑、流行的设计样式与消费心理,同时也包括设计的历史传统、设计的民族语言、设计师所接受过的设计教育等 设计师眼前的利益和效果是"横向的"语境,设计师与整个设计传统的联系则是"纵向的"语境。横向的语境决定着设计的价格,而纵向的语境则更多地决定着设计的价值。横向的语境更多地与"利"相连,而纵向的语境则更多地与"义"相连。"利"字是容易理解的,设计师忠实于雇主,忠实于消费,"利"字便能顺手得来。而"义"字则代表着一种悠久的价值传统,"义"在现代设计中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一部分小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多数人生活的福祉。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现代设计一直都贯穿着这样一个道德原则,即:设计不是供少数人享乐的玩具,而是应该服务于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设计不仅应该"取之于民",也应该"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