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发生的变化(工业1.0-3.0-4.0)
二设计师应具备的技能与要求
2.1设计师要具有专业素养(创新,个性化)
2.2设计师作品应兼具公益性和商业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务,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是构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因此带有时代色彩,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技术的出现,设计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在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师在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其设计作品也应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
一、设计的变化
从设计1.0到设计3.0 设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实体产品;产品的范畴和边界也在不断扩展,从武汉质到非物质,从实体到虚体,从“设备”到“内容”再到“平台”;设计师从关注功能实现的单一纬度,扩展到基于用户体验的可持续经济价值的多元纬度;设计研究、交流与传播理论、设计伦理、知识产权保护、团队建设也逐渐成为设计师必须掌握都新的专业能力。
而到了工业4.0时期,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工业设计的定义再次发生的变革。工业设计的新定义的内涵中指名,当今设计要求创新且包含独特性、实用性和可实现性。且要将策略性处理问题的思维应用于产品、服务和系统的活动为核心;从重视产品延伸到构建网络环境放和谐,旨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同时,设计是跨学科的专业,设计不单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共同创作的活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就对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与要求
2.1设计师要具有专业素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的媒介发生变化,导致了设计传播方式的改变,因而设计师为适应这种变化要具备专业素养,不仅是基础的知识储备和熟悉软件的操作,更要在此基础上具有创新性的思维。
在现如今的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背普遍运用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各种设计领域以及艺术领域。人工智能为设计师带来新工具新媒介的同时,也带来了创作门槛低和工具大众化,设计产品同质化的危害,传统设计师正迅速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而设计师正在面临成为“工具的工具”的危机。而其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具有无情感,缺乏个性化的局限性,着为设计师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设计师为了应对如今人工智能的冲击,就必须转变传统思维,与人工智能达成协作关系,找到彼此和谐相处的平衡点,因而设计师必须要具有专业素养以及独创性,在设计作品中要注重个性化,情感化的表达,这样才不会在新技术的冲击下被取代。
例如在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有异于传统的生搬硬套,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入整个设计之中,从苏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中汲取元素。贝律铭对苏州博物馆对自然景观和建筑布局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从“民族性”“本土化”的角度出发,富于人的情感,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达到的高度,也是未来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和努力的方向。
2.1设计作品要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
设计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纵使其商业性是一个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但如果不注重与公益性的结合,设计作品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如今全球商业文化的背景下,设计商业化,很多设计都作是主导消费者过度消费,消费心态被异化。最典型的便是美国汽车设计,目的是通过汽车外型的改观达到市场促销的目的,因此成为式样画,这种设计的目的是所谓的“有计划废止制”,利用改变外型来达到产品老化的目的,促进销售,而这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一直被后续的设计批评家所诟病。
而为实现设计的公益性,要真正地去关注社会的问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将环保,节能,保护生态,视为己任,经量少的对环境造成污染与资源浪费,同时不仅要为少数人设计更要为第三世界的人设计,不仅要为健全的人文设计也要为残疾人所设计,例如easy pill这一软件考虑到了老人的生理机能的退化,而设计出提醒老人吃药的软件,充分考虑到了被人们所忽视的人群,是设计作品公益性的成功体现。
但当今设计作品哪怕创作的是社会责任点,却仍然还是不能逃脱相关的商业性需求,合乎社会责任的设计也要商业性推广的存在。因此,设计师要达到两种属性的结合。
设计师作为物化产品的实现者,最后的成果无论对社会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理念的传播都起着一定的影响,因而设计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在设计作品中要注重两种属性的结合,以及以人为出发点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