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设计中显现的民族性,是不同地区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政治结构、生产方式、精神追求以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设计“民族性”是现代主义的新形式和新思潮。在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理解和接受再到自觉的加以借鉴,需要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日本现代设计将传统文化经过现代化设计思维的选择与消化,融合与现代设计之中。这一转变,日本现代设计历经了三个阶段,从恢复阶段的模仿借鉴学习西方到转型阶段的开辟新的独特的前进道路-双轨制再到成熟阶段有了两种不同的设计倾向:弹性化特殊和文化的变异性,造就了日本传统与现代共存互融、本土与国际共存互溶的情况。
另外,现代设计可以以传统文化理念为指引,将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造物文化结合,创造出更多外观与品质相得益彰、形式与功能和谐统一的作品。丹下健三是亚洲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日本建筑设计师,他的作品擅长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使日本的建筑真正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形象。他创新性地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代代木体育馆中,丹下将古代竖穴式住居符号和传统巴形图案进行夸张形变,合乎功能化现代建筑的逻辑与理性,达到一种阴阳平衡。同时,场馆使用的悬索结构来源于蜘蛛网的灵感,日本文化所崇尚的“道法自然”被完美地呈现出来,极富张力的造型丰富了建筑元素符号等图示语言的认知感,为建筑界带来了全新的建筑语义。
更为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还能为现代“民族性”设计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多数可以提取出具有中式地域特征的线性元素,如苏州博物馆设计中融入的中国传统的山水意象,通过墨色线条界定墙壁的边界,呈现出一幅三维立体的水墨画卷。在空间营造上,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与江南园林特色结合,运用苏州园林中一步一景、对景借景等手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中汲取灵感,丰富视觉表现的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致敬与传承,是贝聿铭对于中国语言的强烈表达。
总之,设计的“民族性”即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综合表现,在文化趋同、文化语境全球化、全球艺术设计日趋同化的大背景下,当代设计师既要从现代设计学的角度对现代设计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还要善于从本民族的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从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出发,提炼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进行传承与创新,使设计既具时代特征,又饱含民族文化价值,设计出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