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试论述“文质彬彬”的中国设计美学思想 提纲: (一)总- 简要介绍"文质彬彬”这个词,引出下文的四个论点 (二)分一 ①材美工巧(考工记) ②天人合一(天工开物) ③师法自然(园冶) ④中和为美(营造法式) (三)总-总结以上内容并点题,引申对后世的影响、思辨 正文: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其中“文"指器物纹饰、形式等外在美,“质"指器物材质、功能等内在本质。这一 思想主张形式与功能、审美与实用、装饰与本质的辩证统一,奠定了中国设计美学的哲 学根基,它既是克制装饰欲念的理性警醒,亦是规避功能至上的美学救赎,在“野”与“史" 的两极张力间,为中国传统设计锚定了“器以载道”的精神坐标,其后的材美工巧、天人 合一、师法自然、中和为美的思想,皆由此生发。 一、中国设计具有材美工巧的美学思想 《考工记》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十六字箴言,精辟概括了中 国设计的核心法则:造物必须顺应自然时序、尊重地域物性,在深刻认知材质特性的基 础上,以精湛工艺实现功能与审美的辩证统一。商周青铜礼器正是此思想的完美诠释- 一司母戊鼎以科学配比的铜锡合金保障鼎足支撑宗庙重器的功能强度,同时借失蜡法将 狰狞的饕餮纹熔铸于器表,其纹样凸起的脊线恰是铸造中引导铜液流动的工艺节点,使 宗教威慑力与结构功能性共生互融。这种“工不夺质,文不掩用”的智慧,恰是孔子“文 质彬彬”在造物领域的具象表达,宣告了中国设计对形式与功能、人巧与天工和谐共生 的永恒追求。 二.中国设计具有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天工开物》以“物生自天,工开于人”为核心设计哲学,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造 物思想中“天人合-”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强调自然规律是造物的基础,另一方面肯定 人类智慧对自然潜能的合理开发。唐代曲辕犁正是这一理念的经典实践:其木质弯弧结 构不仅贴合人体脊柱曲线,减少耕作疲劳,更通过仿生自然线条模拟山川流势,使犁体 在破土时顺应土壤力学结构,既提升耕作效率,又暗合"地气承天"的生态循环。宋应星 在书中进一步以陶瓷烧制、金属冶炼等案例说明:工匠需“审察物性”、“因材施技”,在
尊重材质天然禀赋的前提下激活人工巧思,使器物成为自然规律与人文智慧的共生载体。 这种“天工”与“人巧”的和谐互构,正是中国设计超越实用功能、追求宇宙秩序内在统一 的美学精髓。 三.中国设计具有师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园冶》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核心理念,深刻诠释了中国设计“师法自 然”的美学思想- -即人工造物需超越形式模仿,实现自然意象、生态规律与人文意境 的深层统一。以苏州园林为例:假山以湖石堆叠拟态山峦,不仅模仿天然岩脉纹路,更 通过“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的布局,使人工山势呈现天然山脉的起伏韵律,消弭斧凿痕 迹;水系则依地势引流,形成循环流动的生态结构,既模拟江河的蜿蜒动态,又通过“巧 于因借"整合园外活水,实现水源自净与微气候调节的功能性统一。这种设计不仅是对 自然形态的表层模仿,更是以“框景”截取天光云影、以“花木亏蔽”营造层叠幽深之 意境,使建筑、山水、植物在虚实掩映间达成“形神共生”,最终将自然法则、生态智 慧与人文诗意熔铸为有机整体。 四.中国设计具有中和为美的美学思想 《营造法式》以“材分制"模数体系 为核心设计准则,深刻诠释了中国建筑“中和为 美"的美学思想:其斗拱结构通过标准化构件尺寸确保承重刚劲稳固,体现"定分"的理性 秩序;而檐口曲线则依循等差级数,在严格模数中生成柔美弧线,使力学的刚性与形态 的婉转相协相济。这种“文质合一”的营造逻辑,既呼应了儒家“不偏不倚”的伦理尺度, 亦实践了阴阳和合的哲学内核- 斗拱纵横构件的榫卯咬合、青冷彩画与朱红梁柱的冷 暖相谐,皆在“法式”的规范性与“权变”的灵活性间达成动态平衡,最终使建筑成为礼制 秩序与自然韵律的和谐载体。 综上所述,“文质彬彬”作为中国设计美学的核心范式,以“材美工巧”为根基、“天人合 -”为境界、“师法自然”为方法、“中和为美"为尺度,构建了功能与形式、人工与自然、伦 理与审美的辩证统一体系。文质彬彬之美,是器物之道的起点,亦是文明对话的支点。 在科技狂飙的今日,其以“和谐”为尺度的辩证思维,既警示功能异化与生态危机,更指 引设计回归以人为本、以天为境的终极理想- -这既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文化根基, 亦是人类重塑技术伦理的共同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