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六朝时代背景简述其时代背景下的工艺美术特征
框架
1.交代六朝时代大背景,引出六朝工艺美术特征
2.六朝工艺美术特征:
清秀空疏,玄虚超脱(青瓷、花纹、画像砖);
玄学流行,文化交融(夹纻、石窟、染织);
3.总结、意义、影响、思辨
正文
六朝时期,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时,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社会的战乱与分裂对于当时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摧残,因此,六朝的出土文物中大多带着清秀空疏与佛教的宗教意义。
一、清秀空疏,玄虚超脱。(青瓷、花纹、画像砖)
六朝是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战乱和分裂使得各民族人们被迫四处迁徙,受尽了苦难,于是精神的苦闷掀起佛教的传播之兴。人们喜好放任无羁,超然物外,反映在装饰题材上,便显得清淡,使得六朝的艺术作品具有玄虚、恬静、超脱的特色。六朝最早的瓷器为青瓷,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青瓷仰腹莲花尊。莲花在佛教中代表“净土”,象征“自性清净”,承载着使死者亡魂超度、免受轮回之苦的祈愿。在这一背景下,艺术作品的纹饰和造型便更倾向于简洁、含蓄,符合“道法自然”与佛教超脱思想的审美倾向。不仅如此,六朝的工艺美术上已常见植物纹样,打破了过去的神兽云气等动物纹传统内容,呈现于瓷器上与画像砖上的装饰花纹,如莲花纹、忍冬纹以及山石树木。不同于汉代的质朴古拙,六朝的装饰纹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更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色。这些植物纹饰的普及,也意味着六朝当时对于自然、净化与内心平和的深层次追求。
二、玄学流行,文化交融。(夹纻、石窟、染织)
六朝动荡的社会对当时人们的影响并不小,民众渴望追求内心的平和,而各朝统治者也催生出向外贸易的萌芽。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国家政治格局的不断调整,佛教的宗教流行文化逐渐扩大,佛教教徒们为了宣传教义,开始利用夹纻工艺塑造佛像,以便装在车上游行,如戴逵所作佛像五躯,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狮子国的玉像,称为“瓦棺寺三绝”。而杜牧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佛教流行的盛况,石窟艺术则是六朝工艺美术的另一辉煌,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与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巨大宝库,其内容之丰富、雕饰之静美,蔚为壮观,是人们在社会动荡之中对精神归属的渴望,也是对当时文化认同的深刻体现。佛教文化影响至深,统治者们通过丝绸之路,成功地将融合南北文化特色的蜀锦远销至中亚、欧洲,积极推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为后世染织工艺发展奠定基础。其代表作“联珠对兽纹锦”,兼具中国传统纹样的灵动与西域风格的规整,体现了六朝时期中外文化交融的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六朝时期工艺美术制作的宗教化和受外来形式风格的影响,正是六朝时期的重要时代特色。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政治与宗教环境的回应,更为后来唐代植物纹样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其出土的文物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其在苦难中孕育的坚韧与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