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伦理要求设计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等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并发扬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运用伦理学意识取得平衡与协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伦理的内涵不断拓展,其赋予设计的意义也更加广泛,深刻回应了用户、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复杂需求。
一、设计伦理推动设计回归到“为大众服务”的本质
真实的设计是为大多数人所服务的。早在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拉斯金就已提出“设计应该为大众服务”的思想,但后来的设计也曾陷入“形式大于功能”、“商业优先”的误区,逐渐偏离这一本质。而设计伦理则像一道无形的价值准绳,要求设计始终以人为中心,站在用户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以明确的准则推动设计重新锚定“服务大众”的核心使命。例如日本福冈市地铁7号线将整个车站设施与车厢内部导入通用设计,让乘坐轮椅、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乃至视障人士都能够顺利通行,这正是设计伦理引导下的实践。因此,要将设计伦理作为设计行为的准则之一,洞察现实存在于人性中的问题,使其成为人性化的设计。
二、设计伦理引导设计积极地践行生态责任
设计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设计伦理要求设计师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正确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如宜家品牌采用可持续材料,设计模块化家具等,延长材料与产品的使用周期。再如星巴克采用由咖啡渣与特殊材料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吸管——“渣渣管”,不仅实现了资源的绿色循环利用,更缓解了塑料使用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以上案例都体现了设计伦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的思考,因此设计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还需肩负社会责任,将设计伦理价值与属性作为设计本身的内在特质之一。
三、设计伦理规范技术时代的设计行为,规避不良设计
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实需求不断变化,其复杂性也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技术应用与伦理问题的平衡成为了设计师必须面对的一大议题。其中一部分企业家和设计师们将设计仅仅作为占领市场、谋取利益的工具,而忽略真实的设计诉求。导致设计中充斥着大量虚假、颓废、不文明的因素,成为不良设计。例如利用AI生成涉及版权和隐私问题的设计作品,童装设计上印有骷髅、撒旦等图案,虚假广告夸大产品功能,隐瞒缺陷等行为,都是设计伦理缺失的表现,如果一件设计作品仅仅关注它所带来的商业价值,而缺少起码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那么一定是非道德的,反伦理的。因此设计师在推动设计创新的同时,仍需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将设计伦理内化于设计的良好实践中。
当今设计正在实现向智能化、个性化、可持续化等方面的全面跃迁,而设计师作为设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桥梁,在主动适应时代变化、运用技术赋能设计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更加符合人类需求,兼顾社会责任的设计方案,将设计伦理作为设计更深层次的特质表达,始终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