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形式追随功能是否还是必须遵守的设计原则?
在当下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是仍是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守规则,只是设计范式发生变化导致设计原则内涵及其作用界限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造物转变为谋事的设计导致从单纯的产品的形式服从物质功能转变为系统性的模式、模型、决策理论和系统思维的设计原则,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发生新的变化。如今设计面临复杂性挑战,社会出现的新的问题更多是“棘手问题”——即无法被彻底定义,也没有唯一正确答案,且每一次尝试都会改变问题本身状态,如气候变化、老龄化、环境问题等等,传统的单纯的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不能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对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重新定义,以适应当下社会情景。(30分钟)
一、以史为鉴:不同时期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不同
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设计原则受到技术市场和人的需求的制约并且延续至今,比如受技术制约的现代主义、以销售为目的的商业设计和以娱乐为需的后现在主义,这体现设计始终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情景。
1.现代主义的形式追随功能
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形式追随功能是功能主义者信条,是由路易斯沙利文提出,以实用主义与功能主义为主,正如欧文琼斯在《装饰基本原理》中所强调“任何适用于目的形式都是美的,而勉强的形式既不适合也不美”。在产品设计中形式追随功能体现为简洁的几何形式和黑白灰的中性色彩计划,无多于复杂的装饰,功能是设计中心,讲求设计科学和效率,是由技术变革带来生活方式改变,产生新的问题引发新的社会需求,需要新的设计原则规范要求设计过程中各要素的设计分配,在当时条件下,只有形式服从功能满足新的社会问题。这有利于设计在实施时的便利和经济效益,使设计成果能够满足大众需要,能够被平民大众消费,不在是象牙塔的产品。
2.商业设计的形式追随市场
形式追随功能虽然是美国设计师提出,但在美国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上,设计遵守的更多是形式服从市场。在美国设计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对于企业来说设计最重要的不是设计能否为社会带来效益,或者对于整个人民带来好处和改善它们的生活,唯一重要的是促进销售,产生新的附加值。因此制约美国形式追随市场的不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也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而是十足的商业竞争,市场竞争机制对美国设计起到决定性作用。
3.后现代主义的形式追随情感
形式追随情感是由德国青蛙公司提出,继承现代主义简练严谨风格,又具有后现代的夸张、隐喻和艳丽色彩。是为了突破异化的现代主义即国际主义风格而产生的新的设计原则,也是后现代主义时期设计所遵循的设计原则。形式被赋予价值具有娱乐性、象征性和历史性,传递情绪价值和身份象征。这为后来的设计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开辟一条新的设计道路。
二、当代图景:新时代的设计原则转变
1.社会创新设计:从形式服从功能到社会关系重构
当代设计从单一产品转变为复杂系统和关系,正如柳冠中在《设计事理学》中所强调:设计核心先谋事后造物,因而面对社会“棘手问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应聚焦关系和系统设计,重塑设计角色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例如上海四平空间项目实践案例通过三阶段展示设计驱动作用,在共情阶段,采用社区地图绘制工作坊,让居民可视化空间问题;在共建阶段,设计共享维护机制,让居民成为社区管理者;在共创阶段,使用低成本模型测试方案可行性。通过这些具体设计介入才能驱动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新的设计模式。
2.可持续设计:从形式服从功能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设计最早出现于建筑设计,提倡建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理论基础来自维克多帕帕那克《为真实世界设计》——考虑地球有限资源问题。如今可持续设计不仅是环境可持续还包括经济可持续和文化可持续,强调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其发展过程经历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产品服务设计以及如今社会创新设计。是一种模式模型决策理论和系统思维。不在只是局限于传统生产-消费-废弃的模式,而是转变为生产-消费-循环-修复模式,从少作恶转变为主动修复,从补救者到修复者,从产品的可持续到生命网络的可持续。这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打造生命网络从而实现生命共同体,有利于将技术创新成就运用生态系统的修复中,创造新型修复型经济模式。
3.情感化设计:从形式服从功能到情绪价值满足和治愈
艾佐曼奇尼在《设计,人人设计时代》中表明,设计具有双重效力,它通过提供方案解决问题,又通过讲故事来产生意义。这说明当今情感化设计通过讲故事方式产生可持续的情绪价值来治愈心灵创伤和满足体验和服务价值需求。比如艺术疗愈,在设计的本能行为反思三层次中,强调通过非语言性的设计艺术形式,帮助个体将内在情感、潜意识冲突或创伤经验进行外化与表达。这种设计创造性过程有助于缓解焦虑、释放压抑情绪、增强自我认知、改善人际沟通,并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设计重点在于参与者在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中,借助象征性表达探索自我、重构生命经验,实现心理整合与疗愈转化。
三、批判性反思与挑战
当今的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界限模糊,需要通过跨学科合作实现,因此,面临着诸多挑战。(1小时)
1.设计教育滞后性
如今大部分设计院校的设计教育还是聚焦于传统设计知识技能培养,只是依靠设计师的经验,与社会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可以借鉴IDEO提出的T型人才理念——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垂直能力和以整合能力为主的水平能力,比如阿尔托设计工厂,是一个跨学科产怕设计和学习中心,将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和工业界联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环境和方式。
2.跨学科学习的精力分配
如今设计范式模糊和不确定,需要我们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更好实现跨学科合作,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本末倒置,以设计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我们虽是交叉学科,是设计专业的专才,但不是全才——我们不是计算机专业,不需要特别熟练计算机全部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但不能教条和保守,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改变,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要求传统设计师转变为新时代下的新质设计师——必须具备关联性和系统性思维,具备跨学科合作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市民,擅长商业管理,尊重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经验,具有敏锐的反思意识,以此应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挑战,构建新的方法论以及相应路径和方法工具(1小时40分钟)
设计能解决一切需求吗?
设计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但是必须在合理的设计范围内进行,受到经济、生态、社会、技术等因素限制。人的需求在不同时代需求不同,随着技术经济发展而改变,从设计史角度来看,主要是技术变革通过设计满足大众物质功能需求,而当代设计背景复杂多样,人类需求也变得多元,设计需考虑各种条件,才能满足需求,比如为了人类可持续生活和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资源矛盾,设计需综合考虑人-社会-系统设计,为了人类高质量生活体验,设计要以系统设计思维和关联性设计思维综合考虑人在整个系统中的行为与痛点。因此设计必须在相关条件制约下,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以史为鉴:设计与需求关系演绎
从设计史角度来看,设计是为人服务,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切需求,但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主要是技术条件限制。在原始社会时期,为了生存而设计,设计主要重视产品实用性功能,进入手工艺时代,生活条件富裕,人们开始追求美的享受,对手工艺品进行各种造型和装饰,在工业时代,生产批量化标准化,设计形式简洁,以功能为主,以便大批量生产,满足所有人物质需求,进入信息时代,受国际主义影响,人们开始追求与众不同的设计,满足自己个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利用历史文化符号,追求设计的娱乐性和戏谑性,体现情感价值。如今人工智能时代,人的需求更多是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注重生活中的体验和服务,设计更多是以系统、模式或模型的方式呈现,满足人的高质量需求。总之,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但是主要受到技术的限制。
二、当代图景:设计如何满足多元化的设计需求
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特征,源于人类不同社会问题,主要分为社会需求、经济需求、文化需求和自然需求,设计通过不同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
2.1社会需求:重构社会关系和结构
设计以人为本,寻求人类真实需求即隐性需求,通过将已有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联合居民学校政府企业进行合作,实现自下而上的社会模型,重构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这种方式是一种微型更新方式,通过局部改造影响整体系统思维,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和矛盾。
2.2经济需求:重建新型经济模式
设计能够重构新型经济模式,创造新的经济模式:从过去的单一线性经济模式—即“生产-消费-废弃”模式到循环经济模式—即“生产-消费-再生”模式,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有害影响,成为修复型力量,主动承担修复生态系统责任。设计从对环境的少作恶转变修复力量,设计对象从产品转变为系统网络,经济与环境从对立走向共生。
2.3文化需求:转译文化符号与哲学智慧
文化是国家的支柱,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尤为重要,设计是传承文化有效手段,设计在传统文化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转译,不是单纯的符合形式借用,而是将历史文化进行抽象提炼为符号和智慧运用到设计之中,避免被全球同质化裹挟,并未全球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具有地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2.4空间需求: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
设计满足大众空间需求时,可以通过赋能空间的宜居与宜游,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与生态环境相融合打造宜游的服务业,将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相融合,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主动肩负起修复环境的重任,创造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空间,满足所有生物共同体需要。
三、批评性反思:遵循设计伦理,反思设计需求
设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促发商业成功,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能破坏生态环境,甚至是损害大众利益。所以设计师进行设计必须是在设计伦理的制约之下,以人文本的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人-社会-环境系统,发现用户真实需求,而不是一味满足和绝对服从,损害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尤其是在当下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大众参与设计过程,设计师从专家转向协作者,一定要发挥好协作引导作用,将大众的设计导向正确方向。就像维克多帕帕那克在《为真实世界》中批评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有计划废止制,为了经济效益,一味进行造型改良,满足市场,但造成了资源过度浪费和环境破坏,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等伦理制约。所以设计师要区分设计需求中的好与坏,在设计伦理制约下进行设计,为人服务。
综上所述,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切需求,但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比如不能满足一些损害社会利益要求,要适可而止,不能为了满足大众利益损害其他利益。所以未来设计一定是以人为本进行设计,考虑用户合理需求发现用户真实需求,而不是绝对服从于用户。如今人工智能时代,设计需求变得复杂,大众需求被划分成各种各样的族群需求,设计师要能够运用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找准关键需求点和突破点进行合理决策,挖掘背后真实需求,这是时代要求也是设计师责任的要求,也是设计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