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形成背景及其影响意义 提纲:介绍两者 背景细说 影响意义: 现代主义奠定理性功能基调 后现代主义赋予人文多元化 两大思潮共筑现代设计新理念 正文: 现代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场反传统的设计革新运动,本质是设计适配工业生 产,服务于大众的民主设计。而后现代主义则是20世纪60年代为反对现代主义的单调乏味的 设计语言兴起的运动。两场设计思潮具体内容如下: 一.背景 现代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几乎与装饰主义运动同时发生的一场运动,与装饰主义不同的 是其核心从以装饰为主导的感性主义转化为以功能为主导的理性主义,且其从为少数贵族服 务转变为为大众服务,打破传统精英设计,实现了设计民主化。现代主义运动与工业化,技 术革新密切相关,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机械化生产方式等推动了全球的设计语言统 一,不仅影响了建筑领域,还在家具,平面设计等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变革。尤其包豪斯学 院,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等流派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向更加系统化,功能化 的方向发展。 后现代主义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本质上是对战后现代主义设 计和国际主义的单调乏味的厌恶,为反对“功能唯一”“形式极简”等问题而希望重组权重,以 文丘里提出“少即乏味”来诠释对密斯的“少即是多”的反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波普运动, 激进设计,高科技设计等流派,其复杂性,多元化的发展成为对现代主义单一刻板的最全面 的替代方案,但仅限于设计风格和格式上,并未涉及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 二.影响意义 (1).现代主义奠定理性功能基调 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变革的语境下,现代主义以功能理性为核心,深入挖掘“形式追 随功能”这一内核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性设 计,推动其系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德意志工作同盟为例,由穆特修斯,贝伦斯等人为 主导,提出“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相结合”,不仅推动德国“设计-生产-市场”体系,奠定了德 国优质设计和高品质的特征,还为后世提供了工业化,系统化的美学目标,是零散探索走向 系统成熟的关键转折点。包括密斯的“巴塞罗那椅”,其外观提取了建筑结构的几何元素,且 将“少即是多”理念直接关联现代工艺,让简洁的形制和理性因素融入日常用品,强化了设计 的生产适配度的同时,也为后世设计奠定了理性功能的基调,赋予设计更大的使用价值和效 能。 (2).后现代主义赋予人文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从反对单调,追求个性的精神需求出发,更深层次的拉近了设计与大众的距 离。其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浪漫主义和人文色彩,向复杂性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波普 运动将大众文化和商业符号引入设计,通过漫画,广告等元素进行符号隐喻,不仅带来了强 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趣味性,且在表现形式和色彩上具有新探索,给予了使用者在情感和审美 上的双重满足。这也标志着设计从“理性主义”向“人文关怀”的转型,成为了设计文化破界的 新路径。而当代设计师在如今情感压力丰富的社会语境中,应学会通过情感联结来引发大众 的共鸣,实现功能与审美的有机统一,让设计服务于社会。 (3).两大思潮共筑现代设计新理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两大思潮的设计思维也逐渐渗透到当代多元的生活中,出现了低碳 设计,包容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流派。尤其在当今交互技术等手段赋能下,使设计产品的 功能逻辑和情感表达进一步焕发新生。如文化创意设计通过“文化+创意+设计”的完美融 合,运用VR,AR等技术实现文化的传承与跨界;还有人工智能辅助设计通过机器算法,计 算机视觉等技术为设计师提供创意生成和决策支持。种种革新,不仅拓宽了设计发展的边 界,还推动了文化,社会的进一步更迭,让设计从单一的风格探索升级为更普适的多元潮 流。 四.结语 在如今技术与人文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大思潮的设计理念,不 仅为当代设计提供依托,还推动设计向更多元,更具创新的方向发展。这也表明当代设计师 应立足于社会语境,让两大思潮成为连接技术与人文的思想纽带,为设计发展注入持久的创 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