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日本两个国家虽然相隔甚远,但在设计的发展上有着共性,都是通过对外学习并结合民族文化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设计。德国设计注重理性,讲究人机工学;日本注重本土文化,走的是“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它们之间也存在区别。
德国与日本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共性在于都是通过对外学习并结合民族文化,摸索出了自己的设计道路。1871年德国刚统一的时候,“德国制造”是“价廉质劣”的代表,因为德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间较晚,远落后于英国法国。19世纪末,德国政府为改变现状,派遣穆特修斯去当时发展发达的英国学习考察,其思辨思想为德国设计奠定了基础,从“青年风格”到德国工业同盟、包豪斯再到乌尔姆设计学院,在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促成了德国设计。日本设计也是后起之秀,在二战中日本所付出的代价比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更为惨重,还经历美国的占领和实质性的控制。日本在复兴阶段派出好几拨考察团造访欧洲、美国,他们以德国的设计理念为核心,学习美国的市场,结合本国的文化特色,发展出了一条“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设计和日本设计简约风格下也有所不同,德国的简约是理性的,而日本是融入了一些文化和情怀。战后处于重建时期的德国,工业生产疲于应付巨大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于外观的需求降到了最低点,显示出功能主义倾向。所谓功能主义,并不是追求产品最实用最好用,而是在满足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后,舍弃所有的修饰,采用最简单的工艺,比如马歇尔.布劳耶设计的钢管椅——瓦西里椅。随着工业技术发展,德国开始追求“优良造型”,在功能主义里加入了理性的美学思考,比如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椅。同样是简约,但日本设计早期受到我国唐朝“禅”文化的影响,在日本设计中陶木都是常见元素,造型也比较温润,比如柳宗理设计的蝴蝶椅。
从发展方向来看,功能主义很契合德国思辨和务实的精神,于是理性功能主义逐渐定性,成为了德国设计精神。日本所走的“双轨制”设计道路,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是朴素的、自然的、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一种是高科技的、现代化的。
在理念上德国设计与日本设计也有差异。德国设计在发展中带有典型的精英主义以及政治色彩的自上而下的设计传统,使得德国设计具有严谨的理性,富有条理也冷默生硬。反观日本设计,背后有日本民族文化思想做支撑,受神道教的影响将现代设计与传统相结合,让日本设计的弹性和包容度更高、更具人性化。由于日本地域狭小资源紧缺,所以对自然和生态坏境高度敏感,设计微型化、多功能且注重细节。
不论是德国设计还是日本设计,他们都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本国的设计,并结合国家民族文化探索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设计,向全世界展现出了杰出的德国设计和日本设计,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