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设计伦理观念
现当代,设计已不仅限于工业2.0及之前的设计语境所需达到的标准,信息时代、技术化等仅为设计和生产一个优秀的物质资料的语料已是设计基线,正如美国设计理论家巴巴纳克在其著作《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中的论点,人们所追求的更是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具有人文情怀的宏观设计伦理,即对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的设计哲学观念。
实现真正的社会可持续性设计
早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拉斯金已提出,设计应是大众的,发展到现当代,“大众”的概念似乎仍被局限为表意的“大部分群众”,却忽视了弱势群体这一小部分群体。诚然,设计应为多数人而设计,但改善社会不平等、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责任亦为现当代设计所需且缺失了的设计伦理。设计伦理的平等原则并不是设计价值上的平均化,而是充分满足每一个用户个人以及整体人类的协同发展的需求。因此,设计应具同理心,体验弱势群体在当代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运用体验设计思维来解决问题,实现设计上的量身定制而不是泛泛而谈。早在20世纪60年代,斯堪地那维亚风格中的代表人物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便充分展现了理性的温暖,该建筑从用户的心理需求出发,细致考虑用户的需要,其家居设计帕米奥椅亦对用户躺下、呼吸两者行为动态所需的角度进行设计,无一不体现对用户的包容性设计。放眼现当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数字原住民设计师仅感叹数字化发展,而忽略数字弱势群体与数字移民。尽管各个APP竞相出现“老年模式”、“方言识别”等相关技术,但如何让老年群体在满足“我仍年轻”心理疗愈的同时实现其与时代的链接仍是需钻研的设计心理学问题之一。且中国所谓的“特色盲道”的不合理性仍是城市规划的痛点,笔者认为,弱势群体因种种设计的不便性使该群体极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从而更加忽略该群体的存在感,是社会可持续性恶行循环的设计困境。
商业、技术、环境三者持续循环式设计
商业利益对设计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但无论在任何时代下,迫使设计放弃商业而仅追求社会责任是十分困难的,看似二者对立的关系是否能兼而有之,即呈现矛盾关系的斗争性与统一性是商业与环境可持续的实现方式。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商业性设计充分体现设计的商业性,工业设计师为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效益,把设计完全看作一种商业竞争手段,从而产生了形式第一、功能第二为核心的有计划废止制度与流线型运动延伸的样式主义,这无疑是设计走向极端的一种表现,但在现当代仍在持续影响。苹果公司一年一度的产品发布会、通用公司的汽车式样等等,均抓住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心理,诱导消费者放弃旧样式进行消费升级。该商业设计模式虽能快速地实现企业的盈利,但极大地造成资源浪费,从长远来看经不住市场检验。因此则需基于良好设计伦理的作品,才能赢得用户内心的感动,从而实现商业利益与设计伦理的一致性。正在举办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便以“智能、绿色、可持续”为指导理念,通过时代发展已有的技术,实施100%绿色电能供应,通过西电东送,将青海光伏发电和新疆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输送至各个场馆,实现了首届“碳中和”亚运,与此同时,公益性促使企业与市民积极参与绿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性与可持续进入良性循环。因此,设计的商业性与技术进步、绿色环境的实现应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可持续性行为。
综上所述,优秀的设计应不局限于的物质资料或某一基线,而是追求社会、商业、环境、技术等高度融合的同时,实现社会可持续的不断上升的宏观设计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