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良渚文化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因余杭县良渚遗 址的发掘而得名。距今约 5000 年左右,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是中国新石 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本文将从玉器和陶器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良渚文化的艺术 风格与特点。
玉在古代的中国具有特殊的象征,良渚文化的玉器以其种类的众多,雕刻的 精美而著称。包括了玉琮、玉璧、玉璜等,且制作精良,造型规范,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其中最为著名的玉器纹饰当属“神人兽面纹”,纹饰神人形象带有羽冠, 小圆眼,兽面则以向上倾斜的椭圆形大眼为代表,两侧各浅浮雕一个夸张变形的 鸟纹,既像人,又像兽,神秘而诡异。神人兽面纹最初以雕刻的形式出现在良渚 文化中,灵感来源于当时人们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神人代表着当时的贵族统 治者,此纹样具有王权和神权融为一体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良渚时期的玉器 工艺风格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其宗教意义往往大于审美意义。
新石器时代晚期,自彩陶工艺衰落后,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等地发展出了以 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的“黑陶文化”。良渚黑陶材质以细泥陶土为主,采用了轮制 技术,表面经过打磨,胎体较薄,并采用了封窑技术,由 1000 度高温烧制而成, 由于厚度仅为 2 毫米左右,制作工艺极为精细,所以有“蛋壳陶”的美称。相比较 彩陶,黑陶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并逐渐定型化。如鼎定型为盆形、罐型等,且 部分器物为适应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增加了穿绳和手持的器耳和盖纽,为后来夏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陶工艺在装饰上多为素面,大都朴实无华,常用针刻形成凹凸的单线或复 线弦纹,以及镂空装饰和浅浮雕刻画鸟、蛇、日月等纹饰,充满了节奏感与生活气息。由此可以看出,良渚文化的陶器工艺风格已开始逐渐从浓厚的宗教氛围中 摆脱出来,向着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巧妙地体现了功能与审美的统一。且由于技 术的进步,使陶器的制作由手工发展到轮制,已经可以达到胎薄规整的工艺效果, 所以技术对工艺美术风格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美的艺术风格的产生是人在造物的过程中,精通某一技术后,自 发的产生了对形式的追求,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技术与审美不断 推动发展的结果。对玉器的精细加工、黑陶的封窑与轮制技术都是在当时技术大 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审美提高与技术进步两者之 间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