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谈一下你对设计形式与功能的理解。 — 64-东南-张华的回答

根据材料和实际案例谈设计形式与功能的理解

22年设计考研清华美院真题

为了使看似混乱的状况显得有条理,有必要制定一些基本原则以供解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是区分设计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实用性可被定义为使用过程中的适合性。这就表示它所关注的是事物运作的方式、设计的实用效果范围,以及设计的示能性或可能性的范围(反之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重要性阐释了在使用过程中形式呈现意义的方式,或者说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形式常常是习惯模式和仪式中强有力的符号或者象征。与强调效率相反,重要性更多关注的是表达和意义。···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在不同情况下人们实践它的方式。文化价值的影响是多层次的,正如设计品在艺术处理和作品内涵上所反映的样。···然而,物品的重要性以及它们身上被赋予的精确价值,常常因文化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一 《设计,无处不在》

材料—分述实用性(功能)、重要性(形式、文化)

总论—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分论—

1、功能性与审美性是什么—中外论断

2、功能性与审美性在历史上的发展、

2)形式比功能重要-王尔德唯美主义、清朝设计风格

1)形式追随功能-路易斯沙利文、密斯、国际主义

3)二者统一案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文丘里、后现代、长信宫灯、梅瓶

3、将来设计应该怎么做-利用产品语义学进行设计 形式与功能满足需求 发挥设计的文化整合作用

自古以来,形式与功能就是在设计造物中引发深刻讨论的命题,孰轻孰重,每个历史阶段由于所处社会背景、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的决策不同,设计师和造物者都依据时代给予了截然不同的答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有“子谓韵尽美矣,又尽善矣;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的美学价值判断,也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中国造物设计的首要特征——质胜文或文胜质都不够好,尽善尽美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西方明确有关于形式与功能的争论的时代也许要追溯到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先驱——拉斯金的《建筑的七盏明灯》,他在其中阐释了“形式与功能应该统一”的美的原则,破除了当时大工业生产忽视设计形式的美与维多利亚风格统治手工艺设计的极端局面。由此观之,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好比是一面镜子的两个方面,他们主次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丰富灿烂的审美局面。

一、“形式追随功能”

设计产品的功能是产品的功效和性能,作为产品产生实用价值的第一责任。所以满足功能成为许多生产实践的首要任务。首先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大师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路易斯·沙利文,他在1896年发表的文章《高层办公建筑的艺术思考》中这样写道:它是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一切物质的存在和形而上的存在,一切人类的事物和超越人类的事物,一切头脑、心脏、灵魂的真实显现的普遍法则,即表达之中可见生命,形式永远遵循功能。它就是法则。作为现代建筑的纲领性口号,即适应了当时社会急需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情况,也引领了长达半个世纪多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沙利文的理论思想与现代主义运动中所崇尚的“功能至上”还有一定的区别,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功能主义践行者。从“功能”角度去分析,他的“功能”的含义包括了相当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加一举例丰富论点)基于其建筑设计理论基础,沙利文采用钢铁骨架以及网状结构,打造出划时代的高层建筑——温莱特大厦。在此建筑设计上,窗户被方柱整齐划一地隔开,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以及前所未有的整体性。所以不可孤立地认为芝加哥学派的形式同后来的“国际主义”中的“形式主义风格”一样,变成了纯形式化的无功能性追求。

而将此风格继续发展的便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密斯·范德罗,“less is more”改变了世界现代都市三分之一的天际线。西格莱姆大厦功能良好、流通性强的特点几乎变成了高层建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巴塞罗那德国馆更是凭借其简洁精妙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建筑用墙体承重的固定格式,仅用8根十字形断面镀铬钢柱支撑起了整个钢筋混凝土屋顶,引起了现代建筑非同凡响的空间划分格式,极大地提升了房屋的使用便利。从环境到家具每一件都体现着功能主义,已经成为学习的典例。

一向以冷静、功能良好著称的德国设计也极大程度上遵循了这一准则,二战之后的乌尔姆设计学院,也能窥得其中真谛,他们与博朗公司的合作也奠定了此后德国设计高度几何化、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设计的基础。

二、“形式是一切!”“形式引领功能发展”

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产品的符号语言是通过形式这一因素表现出来的,他可以说是一种表层结构,也是最易于观察和理解的语言。所以形式先决于功能也是一种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化的转化方式,即人们初识一座现代建筑,越不熟悉就越会把他和熟悉的建筑作隐喻性的比较。以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为代表,他获得极为丰富的隐喻式反响是因为他引发了建筑语言给人的陌生感,从而导致观者对于自我经验的追忆,这是一种复杂和高级的设计手法,自然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形式美感的进一步追求和想象。。虽然有人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 但并非否定形式, 而是在强调更加优美的形式中追求功能的完善。在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中, 每当新的设计思潮萌发时, 都首先促发设计形式上的嬗变, 而且无论是色彩、造型都更加赏心悦目, 同时, 功能也更加科学合理, 更加体现出简单的形式、方便的功能之设计本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中, 同类产品之间其功能相差无几, 有些功能消费者无法感受到或着也不会用到, 但其形式却时刻都在诱惑和影响着人,  特别是服装、电视机和手机等产品, 人们优先关注的是款式、色彩, 其次才是功能。是形式帮助了功能, 提高了功能, 有些形式甚至成为美的经典, 永远留驻人们的记忆里。

盛行于美国30-40年代“流线型”风格的设计,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追求。最突出的作品是1936年由赫勒尔设计的被号称“世界上最美的订书机”。这是一件纯形式和纯手法主义的产品设计,完全没有反映其机械功能。其外形颇似一只蚌壳,圆滑的壳体罩住了整个机械部分,只能通过按键来操作。在此,表示速度的形式被用到了静止的物体上,体现了它作为现代化符号的反向象征作用。从此,大到火车,小至家电日用品,一改原来笨重、繁琐的外形,结构在形式的统领下显得更为紧凑,这种流畅圆滑的“流线型”风格完全主导了现代设计商业化风格的定位并形成潮流。它的成功就在于形式的不断创新,大众对这一形式的选择和推崇就在于形式美的流畅与优雅,而非功能。

可口可乐标志及饮料瓶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将这一瓶水卖到全球靠的是什么?是它那飘逸、流畅的弧线、红白两色构成的花体字型图案形式与流线型的瓶型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而并非饮料的味道。若要问可口可乐与其它饮料的味道究竟有何差别,恐怕很难说清禁,但若问及形象是什么样,回答当定都知道。从可口可乐瓶型的演变可看出罗维对这一形式的不懈追求和用心。它之所以能创造出价值达400多亿美元的无形资产,靠的是什么?是形式造就了神话。

再者从思想文化的层面上来讲,引发19世纪轰动的唯美主义运动可以说是形式先决于功能的代表,王尔德、雪莱等人“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批判了当时丧失美和诗性的社会,形式至上,崇美至上,造就了新艺术运动时期美轮美奂的设计艺术思潮,无数设计师利用自然中的曲线、植物线条、天鹅融合进设计创作,形成了繁荣美丽、丰富多样的设计局面。铸铁盘曲交织的巴黎地铁口风格今日犹在、霍塔公寓的楼梯扶手闪闪发光、犹如神话一般的圣家族大教堂依旧在时代中挺立,散发出19世纪独有的人文色彩关照设计、形式先决于功能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还有我国清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即便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朝代摧枯拉朽一般的统治让人们望而生厌,不可否认的是其器物制造中,闪烁的传统工匠的人性之光。即便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俗不可耐的精神追求,毫无功能意义的繁贵华丽,工匠仍不遗余力地完成了形式上的设计任务。澄澈深沉的宝石红、秀丽雅致的粉彩、做工精湛的画珐琅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精美创作,这样的设计精神和品格令人不免叹服。

三.“形式”与“功能”合一

在追求功能与形式完美融合的方面, 日本的现代设计做得十分出色。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日本的现代设计至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起步。日本的现代设计既注重产品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又强调色彩的简洁、素雅,这两种特点并存的原因是由于日本文化自身的双重性,表的并存。总之,日本现代设计既包含了欧洲现代设计的理性主义和高技术特征,又现为东、西文化的并存和日本文化中华贵与简朴追习具有美国设计的高度商业化味道和大众文化色彩,更具有来自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细腻、精致的气质和韵味。这是日本设计最具魅力之处。此外,历史上不乏形式与功能相完美结合的案例,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图—毕生追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平衡,其设计追求现代设计与人心理程度的协调,极大地改善了国际主义冷漠而只专注于功能的状况,代表作品有帕米欧椅、萨诺玛特大楼、维普利市公共图书馆等。而中国极大程度体现形式与功能统一的便不得不提明式家具,以其优美的线条、功能良好、适宜人体曲度的设计、原木材质而居于世界设计瑰宝之列,成为各国竞相效仿的案例。

总而言之,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如果不能很好地平衡两者的关系,就会导致产品只有形式上的华而不实,抑或是功能上的冷漠呆板、不近人情。我们身为当代设计的青年设计师,更加应该注重两者的协调,考虑当下消费者和实用者的精神层次需求、利用产品语义学的知识,设计出更能满足时代课题、更能顺应社会潮流的良好产品。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