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设计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复杂),对于设计教育的要求更加严格,引出设计教育走向交叉学科、科技能力、校企合作三方面
设计的内涵看待设计教育
分论点:1加快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
跨学科重要性,举例包豪斯与北师范的服务设计
2普及数字技术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科技的背景需要,举例包豪斯与同济
3重购教学模式,深化校企联动
走出课堂,系统实践设计,培养思维,举例乌尔姆
总结
当下设计现状对于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的趋势
摘要:探讨当下设计的背景与现状,分析设计的定义与发展,以此提供未来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途径。通过设计需求的变化,对于设计教育的影响,引证设计教育高校的实例,剖析当下设计背景的现状和需求,探讨得出未来设计教育模式创新的结论。设计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探究其内涵的变迁与背景的研究,对于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设计定义;设计教育;模式创新;需求;设计现状
受到全球地缘政治、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停滞与逆全球化等大环境的动荡式影响,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科学的日新月异,对于当下设计带来了更大挑战,以往单一解决某个需求问题的的设计思维来推动发展的路径已不再奏效,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设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设计定义与现状的分析,探究未来设计教育在科技化的背景下,逐步走向交叉学科的扩建、数字化能力的普及与校企深入交流,共同探索设计赋能于新质生产力建设。
设计教育立足于设计,那何为“设计”?从人造物时代起,设计便是以解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设计与制作开始分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分支,此时的设计内容也更加广义化,即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与提出方案,成为了一种思维创造的过程。而如今社会,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条件下,设计日益复杂化,走向了系统性、策略性的解决问题活动,通过搭建产品、系统、服务、体验、网络平台,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由此可见设计一直在时代与技术变革背景之下不断完善升级,这对于未来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 加快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设计教育应深入理解应用学科范式,把握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快构建面向交叉学科和培养新质设计师的学科新生态。当下社会人造物、结构和过程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这要求设计师的实践具有跨领域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设计学从艺术门类转入交叉学科门类,这种学科体系的重建也预示着未来设计界所需的人才必定是拥有传统设计理论、工科技术背景、商业思维模型等多重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重视这一趋势,加快建设交叉学科。
从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开始,交叉学科建设就以初见雏形。包豪斯鼓励设计师、建筑师与雕塑家协同合作,把握设计产品—环境—人体之间的平衡,达到设计的最优解。而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人们普遍的居住环境走向人造社会,物质资料也已充沛,这种一演变让设计走向体验与服务。北京师范大学的服务设计便以此需求开设专业,融合交互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医疗、交通、金融、娱乐各个领域,为建设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作出贡献。
面对设计问题的复杂化,唯有推动各个学科交叉发展,以促使设计成为复杂的综合编织网,才能将生产、流通、接收和控制每个层面的需求都涵盖其中,最终解决人类的多方面需求。
二、 普及数字技术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设计教育需重新构建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普及数字技术能力与数字素养,教学侧重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强化。由于我国设计教育发展迟后,高校体量大、改革进展缓慢,导致大多数院校的设计教育模式仍是沿袭西方的旧有设计模式,普遍存在落后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与忽视未来世界变化的新知识与新方法这些问题。若想真正实现设计引领社会发展,必须明确未来社会的科技化方向,培养学生的数字技术能力与理性批判思维,以求自下而上完成教育变革。
明显,以往包豪斯的三大构成基础训练已不再适应如今的智能“智”造社会需求,目前对于设计师的要求逐步走向“T”型化,即垂直的技术、标准、技能等深度的能力的培养,与纵向的具有包容性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模式、能够创新地处理“宽广和复杂问题”的知识的能力相结合。而同济大学的D&I学院便为目前的设计高校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学生在本科期间深入技术培养,拥有这一扎实的基础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更加综合的人文素养与思辨思维。
通过教学侧重点的不同,让学生真正扎实地掌握数字化时代的技术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适合未来战略规划的新质设计师。
三、重构教学模式,深化校企联动
设计教育应明确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设计行业协调探索数智设计的落地。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仍偏向于理论知识,大多数的学生也未能了解设计行业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系统性协同性进行设计实践。这就必须要求高校的设计教育一定不能只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课下完成规定的作业即可,更应该带领学生前往企业研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设计流程,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这一点从乌尔姆设计学院就已经在实践。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德国博朗公司深入合作,让企业项目成为学生研究的课题,推动学生的概念设计真正落地服务于生产生活。在学习乌尔姆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明白其发展背景仍处于传统制造模式,而如今工业4.0进程加速,智能化时代到来,则要求学校与科技型企业深入合作,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例如中央美术学院与华为合作,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双重繁荣,更加系统化、科学性、商业性探究非物质设计方向。
设计处理人类需求,而需求的复杂性奠定了设计必须符合多个组织、利益相关人、生产者和使用者期待的项目或产品,而仅凭借高校的设计教育远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必须重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面对着数字时代的挑战,目前高校的设计教育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并不能应对专业实践中的深度和实质探索,而孤立的教学模式也不能适应未来设计对于设计师的分析与综合规划能力的要求。因此设计教育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需求,促进未来的设计教育与设计师均衡的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掌握科学研究能力与人文共情能力,基于道德与责任去实现设计服务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