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与启示 — 浙江工业大学-宋春景的回答

设计本土化是外来的设计力量进入一个异己的地域而采取的策略,其本质是一种介入的手段,而非目的,是“由外向内”的适应、细分、差异化过程。设计全球化不仅是企业的市场战略,更是一种在理念、标准、审美上与世界接轨的趋势和范式,是“由内向外”的扩张、整合、标准化过程。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看似割裂矛盾,实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且二者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启示是深刻的。

(一)设计的本土化是推动全球化的实现路径与落脚点

设计的本土化要求品牌能够精准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情感诉求,通过设计使产品在本土市场中具有深厚的亲和力和认同感,从而更容易打开市场,赢得本土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以泡泡玛特旗下潮流玩具LABUBU为例,该品牌通过采取的产品精准匹配区域文化特质的策略,在菲律宾,由于受美国文化影响较深,当地消费者对IP的偏好与美国市场高度重合,泡泡玛特据此精准推出“小野”系列产品,凭借其强烈的街头艺术风格成功打动本地受众,实现了有效的本土化转型,为其全球现象级爆火奠定了坚实基础。反观,2012年微信在进军印度市场时,由于缺乏对当地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深入调研以及本土化产品的创新研发,导致产品无法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在高度竞争的海外市场中难以立足。因此,真正的全球化并非产品的单一输出,而是通过“入乡随俗”的本土化设计实现文化与情感联结,使全球化战略在海外市场得以扎实落地。

(二)设计全球化为本土化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和共享,设计也需要紧跟这一趋势。设计全球化意味着设计要遵循全球通用的设计原则和标准,如人体工程学原理、环保材料的选用标准等,以确保产品的基本品质和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共性需求。小米依托设计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人脸检测”与“语义分割”技术在印度推出的手机滤镜,自动优化深肤色人像的拍摄效果。因此,设计全球化为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搭建一个平台,为设计本土化提供广阔的视野与创新空间,使得设计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突破地域限制,并赋能设计本土化创新。

(三)二者是互相统一、相互融合的

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并非是矛盾割裂,而是能够在实践中融合成一种新的设计范式,即全球化的通用设计语言,来表达本土化独特的文化内涵,二者相互统一、互相融合,成为塑造未来设计竞争力的关键。正如日本所采用的双轨制策略,一方面在服装 、 家具 、 室内设计 、 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 以求保持传 统风格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  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却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 , 如小型化 、 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日本设计将民族性、本土文化性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风格清雅自然的手工艺产品无不流露出浓厚而又神秘的东方情调,正是这种将本土的民族精神融入现代设计的全球化表达,使得“日本设计”成为优良设计的同义词。

综上所述,设计本土化与全球化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优秀的本土化设计元素经过提炼和创新,可以以全球化的设计语言进行呈现,从而走向世界,被全球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因此,在未来的设计中,设计师们不应只是一味地坚守地域主义,不是在表面上断取传统语义,粘贴在完全不关联的空间壳子上。也不应是放大传统的装饰意向,来宣称本土。面对外来风格的不断入侵,必须要走出外表的模仿,寻找从本土内涵出发的世界化对话,以自身文化的个性与需求去寻找世界化,使本土设计文化与全球设计文化相协调。因此,这便要求中国设计师们应同时具备全球视野和本地洞察,既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坚守本土化特色,又要积极拥抱国际化潮流,融合全球优秀的设计理念和资源,创造性地提升中国产品的文化内涵,创新出既具有本土情怀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多元和优质的设计体验,我们应该坚信,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里也能找到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我们也会开拓并打造出一片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与世界现代设计相媲美的平台。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