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结合材料,用案例分析法,论述后现代主义设计及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结合普利兹克奖课程内容和论文写作方法相关内容作答)
提纲
总论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实践与未来展望
分论点1——溯源与审思:以复杂与通俗的思潮挑战现代主义
1.1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
Eg.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1.2 对国际主义的解构
Eg.查尔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
分论点2——创新与实践:以符号与形式的开拓承载人文关怀
2.1 贝聿铭——兼收并蓄的中庸之道
Eg.苏州博物馆
Eg.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2.2 弗兰克盖里——解构秩序的开拓创新
Eg.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2.3 多西与王澍——面向未来的在地共鸣
Eg.阿冉亚低造价住宅
Eg.宁波美术馆
分论点3——未来与展望:后现代主义设计为今天留下了什么?
多元文化——作为核心,已深深扎根于人们内心
当代设计不再奉行现代主义价值一元论
也正因如此,当代设计才会出现批判性设计、包容设计、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
其核心悠悠至今仍是人本、多元、情感与在地的集合体。
正文
从密斯凡德罗的西格莱姆大厦到罗伯特文丘里的母亲住宅,后现代主义设计以“少即是乏味”公然挑战现代主义“少即是多”,掀起了一股反对理性、功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文化浪潮。这份反叛思想背后的核心,是抵制千篇一律国际主义方块的浪漫主义与人性主义的哲学趋势。以下将循其思想浪潮、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的脉络,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演变与成果留存。
一、溯源与审思:以复杂与通俗的思潮挑战现代主义
1.1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
最早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宣言源于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的“少即是乏味”。其在批判理性、功能的同时,推崇的是一种复杂、含混、折衷、隐喻与文脉主义的建筑。
这体现在文丘里的反现代主义之作《母亲住宅》上,它抛弃了现代主义常见的平顶,选用了以烟囱为中心的倾斜房顶,正面亦有装饰性质的山形墙,与现代主义“摒弃一切装饰”的主张背道而驰,却更显温馨、戏谑的后现代特点。
在这种设计语言下,大事简化不再等同于平淡冷漠的同质化,设计的复杂、情感共鸣可与之和谐共存。正如文丘里所说,承认建筑的复杂并不否定现代主义的极简追求,反而契合了世界与人们内心深处所斗争的矛盾与错综复杂性。这一创新鼓励着设计师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情感元素,为以人为本的设计奠定基础。
1.2 对国际主义的解构
20世纪60年代,查尔斯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一书,首次提出后现代术语。随后,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
在这一阶段,詹克斯呼吁后现代建筑应同时面向精英和大众,将全球统一的国际主义风格解构为“双重译码”,如同詹克斯设计的《宇宙花园》般,其创造与鼓励多元、倡导关爱人类与世界的理念延展了后现代主义的边界,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设计本质。这不仅推动设计超越传统规范,更为后世实践开辟新方向与视角。
二、创新与实践:以符号与形式的开拓承载人文关怀
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因,实践为果。后世的设计师将前人的理论成果内化,持续探索情感与文化的多元表达,为人类做出了持久而杰出的贡献,尤其体现在普利兹克奖得主上。
2.1 贝聿铭——兼收并蓄的中庸之道
贝聿铭先生是普利兹克奖的首位华人得主,他注重历史根源,善于运用传统艺术而不拘泥,而在美国成长的机遇使其将儒家的老成与美国摆脱历史重荷的创新意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后现代折衷趋向不谋而合。
其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即为典型。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既异于传统园林,又不失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此外,在注重文脉主义之余,贝老先生对于符号、形式运用亦恰到好处。在他所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他以竹子节节高升为隐喻,将大厦正方平面对角划成四组三角形,象征力量、生机与锐意进取的精神。
贝老先生的设计在遵循功能与理性的原则下,赋予造型象征意义,将传统、现代、自然与建筑和谐融合,完美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折衷立场。
2.2 弗兰克盖里——解构秩序的开拓创新
弗兰克盖里是首位解构主义建筑师,于1989年获得普利兹克奖。其设计风格具有超现实、夸张大胆、抽象张扬的特点,擅长以扭曲线条塑造外观的建筑闻名,这正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的批判性继承。
盖里对于解构主义的贯彻之彻底,体现在其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外覆钛合金板,观之凌乱无序却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这一设计不仅打破了常规的建筑形式,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的视觉感受,其本身更是打开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语言的新视野,唤起关于过往工业生活及当地文化的记忆。
2.3 多西与王澍——面向未来的在地共鸣
多西与王澍同为普利兹克奖得主,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对东方文化传统的深厚敬意与以人文情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这是一种基于传统,面向未来,同时引起在地文化叙事的情感共鸣的同理心。
以多西的阿冉亚低造价住宅为例,此建筑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了容身之所。重叠交融的多层结构和过渡区域强调环境的流动性和适应性,满足印度社会惯常的生活方式。他虽师从勒柯布西耶,却以对文化和自然的深切敬畏塑造出适应地域特征的可持续当代建筑设计范式。
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也有此表现。他以古代“造园”艺术来诠释现代建筑,就地取材,旧料回收,以废弃材料和竹状混凝土来铸造美术馆的内外墙,在保有自然打磨感的同时,解决了建筑工艺的瑕疵。
正如多西所说,“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为一体时,生命才能开始庆祝。”二者在当代建筑美学叙事中重新发现了东方传统空间概念,深刻诠释了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乌托邦严格性的回应,提倡一种有记忆的现代城市。
三、未来与展望:后现代主义设计为今天留下了什么?
人文情感与文化多元作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核心,其复杂性与矛盾性深植人心。当代设计不再奉行现代主义价值一元论,而是秉承后现代主义中的文脉、装饰与隐喻三大主义。从波普运动到解构主义,从折衷立场到在地叙事与现代化融合,后现代主义设计正推动当代设计朝更具生命力的方向发展。
正因如此,包容性设计、生态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理念才得以应运而生,基于后现代主义的人性化立场,成为人本、多元、情感与在地的集大成者。无论是英国伦敦交通局的“请给我座位”徽章计划,让患有隐性残疾的残障人士与各大群体广泛交流;抑或是NEXT Architects“呼吸宅”借助小型单元预制构件的植入、扩展及智能家居技术,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延长住宅生命周期;再如,腾讯为村集合“互联网、个人、乡村、公司”的互惠互利社会创新项目,它们都继承了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拒绝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适性方案,转而构建具体情境下的在地智慧、多元价值与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尽管后现代主义因其以往的娱乐、戏谑态度而备受守旧派与理性派的争议,但其历史功绩不在于短暂的流行风靡,而在于彻底唤醒了人们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与思想解放,为设计的未来开启了无限可能。最重要的是,它让后世的设计界不受限于国际主义的冷漠方块并坦然接受——设计可以同有趣、多元,甚至是人文关怀与丰富的情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