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设计教育和上个世纪的设计教育之间的不同在于,现在设计师必须要为他们所处的背景,即为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的工具(即人造物)制定策略。设计曾经依赖手工业行会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基于常识的试错和经验的缓慢进化模式中发挥作用。而在后工业时代,我们使用模型、模拟、决策理论和系统思维这样的方法。要想成功地做到这些,设计师需要获得基于研究的更宽广的技能。2025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推出“增一停三”改革举措,新增“艺术设计学”专业,停招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这一改革举措不仅是对设计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的主动作为,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本文将结合材料,从回溯历史、审视当下以及未来预见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同济大学开招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意义。
一、回溯历史:设计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1. 包豪斯的影响
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者,其“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理念对全球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包豪斯强调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设计与技术的融合。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深受包豪斯理念的启发,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设计教育体系。
2. 同济大学设计教育的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起步于建筑学科,后逐步扩展到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领域。从早期强调手工艺的传统模式,到后来引入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同济大学始终在探索如何将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与中国本土特色相结合。
二、审视当下:开招艺术设计学的现实背景与目的
1. 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
设计学科正朝着高度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设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综合编织网,去整合这个时代对应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此解决人类多方的需求,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一起,并且让这些人享受更好的生活。传统的单一设计专业已无法满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复杂需求。同济大学通过新增“艺术设计学”专业,停招原有的三个专业,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小设计”向“大设计”转变。
2. 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师已成为应用行为学家。同济大学开招艺术设计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系统创新能力和设计领导力的复合型人才。新专业结合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聚焦“未来出行、未来健康、未来社区”等真实世界挑战,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弥补包豪斯教育的不足
包豪斯虽然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文化差异和伦理问题的重视不足。同济大学在传承包豪斯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强化了设计教育的文化与技术融合。
三、未来预见:艺术设计学的前景与意义
1. 推动设计教育的全面创新
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依托“设计四秩序”理论,从“符号、人造物、行动与事件、系统与环境”切入未来设计挑战。通过六大课程模块,学生能够多维度提升“设计驱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未来设计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2. 引领设计教育的国际化合作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已与全球75所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双学位项目和学生交流计划。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开设将进一步深化这些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平台,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设计人才。
3. 服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的未来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服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通过强调“人-机”关系中的情感温度和价值伦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设计伦理意识,使设计真正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力量。
未来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师,需要均衡的多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以此填充综合分析的素养和技能,同时优秀的专业设计需要以科学和研究作为基础。为了服务全人类,优秀的设计人员必须掌握基于道德和关爱的人际参与的本领。同济大学开招艺术设计学专业,既是对包豪斯理念的传承,也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回溯历史,我们看到设计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变;审视当下,我们理解了同济大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艺术设计学专业为设计教育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设计教育的转型与升级,也为全球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