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总:从西方设计史中得出设计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国设计如果一味走学院派道路和过度模仿西方设计,必然会被同质化,因此中国设计必须立足中国社会情景。
分:一、以史为鉴:技术变革影响设计范式
从西方设计史看,技术变革必然影响设计变革,从工业1.0-3.0,是从制造时代走向信息时代,设计也是从物走向非物。与技术交融发展
二、源头看今: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1.可持续设计:数字时代下,环境意识更加强烈,人们解放双手,有更多精力关注环境的可持续。
2.历史文化活化
通过数字化设计是传统文化活化,赋予新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复活传统文化。
3.社会责任意识
数字时代下,社会面临问题更复杂,设计应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履行职责
4.人人都是设计师
技术赋能低门槛工具,结合参与式和协同设计理念,设计从向着管理层方向发展,起着 引导作用,通过优质服务。
总结:设计对象不是单一物的满足而变成一种创新模式。从设计史角度看,1.0-4.0的技术变革,设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设计应立足于本国社会情景,设计教育应突破边界,培养设计师系统思维,走向公共领域,关注社会问题,提供整体方案。
正文:
纵观西方设计史,从模仿旧形式到创新新形式,设计始终摆脱不了特定的社会情境,其本质是人的需求随社会价值观变化而变化,如果中国设计只是一味的模仿西方设计,必然会被同质化裹挟。因此,在数字经济下,中国设计必须立足中国的社会情境。
一、以史为鉴:技术与设计关系的演绎
从西方设计史来看,技术的变革对设计范畴和对象有着很大影响。之前几千年专注于农业技术提高,仅仅只能更容易养活很多人,设计师主要是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设计也只是为贵族服务。而工业1.0与工业2.0,人类进入制造时代,机械取代手工劳作,设计与制造分离,生产力大幅提高,百姓有了财富,生活质量提高,设计主要是满足大众实用需求,不在为贵族服务,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引入流水线生产模式,使汽车普及大众,人人都能开上汽车,通过流水线批量化生产技术,体现现代主义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精神。随着工业3.0到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不同于工业1.0与2.0,信息技术放大的不是体力而是脑力的放大,节省更多时间从事新工作,20世纪中期计算机发明、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使机器不仅延伸了人的体力,而且延伸了人的脑力,人机在空间上可以分离,人不在是机器的附属品,而真正成为机器的主人,依靠人的脑力进行工作。从手工艺时代到制造时代再到信息时代,设计变化与他的历史背景,时代技术条件等有着莫大的关系,设计对象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实体到虚拟,从设备到内容再到平台,设计师从关注功能单一的纬度,扩展到其他用户体验和可持续经济价值的多元纬度,设计研究交流与传播理论、知识产权、团队建设也逐渐成为设计师必须掌握的新的专业能力。那么对于中国设计而言,它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一直受数字时代下的技术影响,与技术交融发展。
二、源头看今:设计多元化发展
当今世界设计处于工业4.0时代,其核心是“智能+网络化”,在智能化技术下,设计从人类脑力的放大到机器脑力放大,解放设计师双手,使设计有更多精力去研究和创造,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1.可持续设计兴起
数字时代下,可持续设计并未小消失,反而成为主流趋势之一,人类环保意识增强,人们意识到商业设计造成的资源浪费,倡导可持续设计理念。最早是由维克多帕帕那克在《为真实世界设计》一书中提出,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应为保护地球资源服务。当代设计中可持续设计仍是一个重要趋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设计与循环经济相结合,从3r变成3个循环即废弃物循环、物品循环和服务循环。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设计与环境交融创造更多可能。
2.历史文化的“活化”
全球都处于数字化的浪潮之中,设计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通话新媒体形式,使历史建筑活化,来保护传统文化,避免被同质化,因此,设计的本土化显得十分重要。设计本土化来源于民族传统和生活方式,从传统中借鉴形式符号,传达情感价值和文化叙事。比如南京德基美术馆举办的数字艺术展览,运用虚拟现实和数字捕捉技术,通过数字化设计,将传统文化符合赋予当代社会语境中新的表达方式,让传统符号活了起来,正是设计运用新技术让传统活化的体现。通过新技术复建传统文化,并运用设计中去是我们的优势,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那么中国的本土化设计应该是远超于其他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3.社会责任意识提升
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人口老龄化是全球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有精力和时间照顾老年人数量减少,而医疗水平进步使这些人寿命增加,通过全设计创建包容性解决方案,提高产品或环境可用性,使具有各种水平的人都能独立生活,是设计的要求,也是社会赋予设计师的责任。除此之外,中国社会还处在情绪经济影响下,主要聚焦大部分年轻群体,这部分群体在其他方面缩减开销,集中于追求情绪价值,设计应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有趣的交互方式呈现,提供优质体验价值。
4.人人都是设计师
技术赋能低门槛工具普及,参与式设计和协同设计理念支持,设计师工作从基础草图建模转变成系统管理,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在智能+网络化时代,获取知识变得简单,设计的基础技能门槛降低,人们可以通过网课方式搜集教学视频,也能通过aigc获得设计图,这意味着设计不在只停留在建模和出图层次,而是向着文化型、智慧型和管理型的高层次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动力量,广州市推行的人民设计师制度,使专业设计师力量下沉基层社区,强化公众参与,让设计不在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自下而上的共创,正是技术对于设计影响的体现,设计对象不在是物,而是变成服务,起着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在数字文化转型下,设计对象不在是单一物质功能需求满足,而是变成无形的服务、体验和系统,这离不开技术的影响,纵观整个设计史,从工业1.0-4.0,每一次技术变革,对设计的范畴和对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一开始的艺术学中孤立出来,到现在跨学科融合,离不开社会技术经济变化。中国设计应正视自己的学院派问题以及对于西方的过度模仿,立足于本国文化传统,借鉴符号,传递文化价值。在未来的设计师培养中,注重设计师系统思维培养,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中识别痛点链接资源,提出整体方案。在设计教育当面,设计已从物转向系统服务体验,那么中国设计教育应该突破传统边界培养跨界型人才。最后,设计始终离不开特定社会情景,中国设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