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20世纪60-70年代,科技的发展给设计风格带来了什么变化 — 21-北师大-李洁的回答

题目:20世纪60-70年代,科技的发展给设计风格带来了什么变化? 提纲:总--简要介绍20世纪60-70年代的时代背景(技术迸发与社会变革交织) 这一时期的技术有哪些(塑料普及、人机工程学研究、计算机民用化) 对设计风格的影响(动摇了形式追随功能、优良设计…… 单-→多元; 理性→感性;物质→交互) 分 1.塑料革命解构功能与形式的边界 塑料→廉价→民主化→一次性→催生波普设计 (设计风格从为材料服务转变为让材料服从创意) Eg. 潘顿椅一 --一体化注塑成型,代表一次性、享乐主义 理论: 帕帕纳克批判“无休止的物质消费” 思辨:塑料实现民主化,但助长消费主义浪潮,引发设计伦理与可持续性思考 2.人机工程学重塑功能美学的标尺 电子元件微型化→设计焦点转变→人机工程学落地实践 (设计风格从以机器为中心的标准化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差异化) Eg.蝴蝶凳--胶合板压模成型,理性与感性结合;伊姆斯躺椅 理论: :设计从“机器中心论”转为“用户中心论” 思辨:当人的身体被纳入精确计算的系统时,是否在创造一种新的隐形规范? 3.计算机民用化开启数字交互启蒙 计算机民用→个人计算机出现→设计对象从物质到非物质 (设计风格变为交互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逻辑流程相关) Eg. Apple I 个人电脑诞生--极客功能 理论: 设计过程开始加入视觉传达和用户认知心理等非物质因素 思辨:如何在技术复杂度与用户友好性之间取得平衡? 总--科技与设计的关系从单向的技术赋能转为双向定义 科技的角色从被动者转为塑造风格的主动者,从工具到内容 科技推动设计产品的范畴和边界不断拓展 设计师也需关注多元维度 正文: 20世纪60-70年代是一个技术迸发与社会变革交织的激荡时期。二战后,全球经济复 苏、消费主义兴起以及反文化运动的蔓延,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创新的时代。在这一 背景下,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还深刻影响了设计风格的演变。具体而言, 塑料的普及、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计算机的民用化,成为三大关键技术驱动力。这些 技术动摇了传统“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信条,挑战了“优良设计”的单一标准,促使 设计风格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理性转向感性、从物质实体扩展到交互体验。科技不再仅仅是 设计的工具,而是开始主动定义设计的边界与内涵。 1.塑料革命解构功能与形式的边界 塑料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普及,标志着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在传统设计中,材料 是功能的载体,而塑料廉价、可塑性强等特点使得材料本身成为表达的媒介,让设计从“为 材料服务”转变为“让材料服从创意”,从而解构了功能与形式的传统边界。塑料的民主化 属性降低了设计品的成本,让大众都能享受时尚产品,但也催生了一次性文化和波普设计的 兴起。 例如,丹麦设计师维尔纳·潘顿设计的潘顿椅,采用一体化注塑成型技术,以其流畅的 曲线和鲜艳的色彩,在技术上与现代主义经典的钢管椅焊接工艺决裂,在美学上用强烈的视 觉冲击力体现了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时代精神,成为波普设计的标志。然而,当塑料使得 设计品变得如此廉价且易于获取时,设计的价值是否也从“永恒的经典”变为“短暂的时尚”? 正如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所批判的,这种由塑料助长的 “无休止的物质消费”浪潮,也引发了最早的设计伦理与可持续性思考。塑料在实现美学民 主化的同时,也暴露了科技、消费与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这种思辨至今仍是设计的核心议 题。 2.人机工程学重塑功能美学的标尺 随着电子元件微型化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内部结构得以缩小,设计的焦点得以从“如何 包裹复杂的机器”转向“如何更好地服务人”。人机工程学从一门学科全面转化为设计实践, 这种技术转化直接改变了功能美学的评判标准。现代主义早期,设计强调“机器的效率优先”, 而60年代后,“用户的舒适性”成为核心指标。 日本设计师柳宗理的“蝴蝶凳”完美诠释了这一转变。其不仅有优美的双曲线结构,同 时还利用胶合板压模成型技术,将理性结构与感性形态完美结合,既确保了坐姿的稳定与舒 适,又将日本传统的自然美学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体现了人机工程学对传统工艺的革新; 而查尔斯和雷·伊姆斯设计的伊姆斯躺椅,则通过精确的人体测量数据,打造出兼顾美学与 舒适的家居产品。这一转变标志着设计从“机器中心论”转向“用户中心论”,强调设计应 服务于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但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当人的身体被纳入精确计算的系统时, 人机工程学是否在创造一种新的隐形规范? 3.计算机民用化开启数字交互启蒙 20世纪70年代,苹果发布 Apple I 个人电脑,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家庭,标志着“信 息时代”的降临。这一技术突破使设计对象从“物质实体”扩展至“非物质交互”--设计 不再局限于产品外观或功能,更需构建人与数字系统的对话逻辑。 Apple I 的诞生是计算机民用化的关键里程碑,其设计核心是“让用户无需专业知识即 可食用”。尽管仍需用户自行提供机箱,但它首次将计算机从“专业工具”转变为“消费级 产品”,为后续个人电脑的普及奠定了基础。Apple I虽未普及,但它推动了设计的三大转 变:其一,设计工具数字化, CAD 软件逐渐替代手工绘图,设计效率与精度飞跃;其二,用 户体验的核心从“产品可用”转向“使用愉悦”,UI与UX的概念开始萌芽;其三,软件界 面、交互逻辑成为新的设计对象。此后,设计的范畴被彻底拓宽,设计风格与科技发展的关 系变得更加紧密。但同时,新的问题也在不断产生: 设计师如何保证技术功能强大的同时, 降低使用门槛?这就要求设计师在科技与人文之间寻找桥梁。 回望六七十年代,科技对设计风格的塑造并非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部充满辩证张力 的复杂历史。塑料在民主化与异化之间摇摆,人机工程学在关怀与规训之间徘徊,计算机在 赋权与疏离之间探索。科技的角色,从一个提供解决方案的单纯工具,转变为一个不断提出 新问题、引发新矛盾的活跃场域。这段历史深刻地启示我们:优秀的设计师,绝不能是技术 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必须是技术的批判性运用者与人文价值的守护者。在驾驭科技塑造未 来风格的同时,我们必须不断追问:我们究竟要利用技术,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