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结合当代设计现状和具体设计作品,谈谈对"装饰即罪恶”的看法。 — 9 北师 周依秋的回答

论述题:结合当代设计现状具体设计作品,谈谈对“装饰即罪恶”的看法。(结合设计学概论内容作答)

框架

总起:“装饰即罪恶”来源、阿道夫卢斯对装饰的批判三点——否认装饰、去装饰使获得新的形式美、装饰消耗社会资源、论点提出——装饰是否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淘汰?

分论点1——卢斯对装饰的批判在新艺术运动时期为何可行?

中工艺、手工艺时代装饰特点——与制造紧密结合、等级观念。

工业革命、民主革命推动了设计观念的变,抽象艺术取代具象艺术是发展趋势(比利时鞭线-整体艺术、米拉公寓-有机形态艺术、穆勒住宅-空间艺术),侧重装饰→抵制装饰。

分论点2——卢斯对装饰的批判在当代为何不可行?

卢斯→站在工业革命大众经济未能达到满足的条件下提出的。

人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存需求→功能性需求→情感需求(人的本能)

后现代发酵,文脉、象征、隐喻,设计对象不再单一,要关注系统思维,“人性-地球-技术”设计视角,为更美好世界而设计。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陶朱隐园”扭曲碳吸收塔-生态设计、“腾讯为村”互联网公共开放资源平台

分论点3——装饰不应该随着设计对象的不断变化而被淘汰

以人为本,设计服务于人,大众化的伦理意识并非宏大叙事下设定的唯一

重视科技驱动引领,多元价值等

“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x原设计研究所 +中岛信一”合作的“带信号屋檐的家项目,其在设计上以突破性理念解构物理空间,通过“信号屋檐”隐喻将家庭关系重构为数字连接。

结语——

正文

“装饰即罪恶”是现代建筑先驱阿道夫·卢斯在其著作《装饰与罪恶》中所提出的口号,是现代主义建筑萌芽时期对传统美学的批判。阿道夫·卢斯对装饰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否认装饰存在的意义;去装饰能使建筑获得新的形式美;装饰消耗社会资源。设计学的角度来说,卢斯对于装饰的看法是其对于装饰的意识形态随着环境、社会文化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结果。而从符号学理论的角度来说,这种结果是设计对象不断变化、向前发展与上升探求的结果。由此便引申出一个议题——装饰是否应该随着设计对象的不断变化而被淘汰?接下来该议题将从卢斯的口号在两个不同时期下的可行性展开探讨。

一、卢斯对装饰的批判在新艺术运动时期为何可行?

纵览设计的整个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后工业时代,设计界对于装饰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设计对象也在其中不断发生变化。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有所意识地为用器饰以抽象花纹,而符号化的表征从未静止,例如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正是由商代的神秘威严和西周的理性典雅转变为自由舒展、活泼灵动的新风格。

然而随着社会文明持续发展,在工业革命分工细密的工业生产线下,人们逐渐对装饰持有质疑与批判的态度,尤属卢斯发出的“装饰即罪恶”口号。除了装饰不符合工业时代追求效率的特质外,也是时代背景下设计对象转变的结果:装饰不再凭借华丽彰显特权,而是转向为大众设计,更加注重民主化与经济平衡,如新艺术运动时期吉马德设计的巴黎地铁入口推动精英设计向大众生活的渗透,又如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结合”,以削弱装饰来奠定国际主义设计的发展基础。而艺术的发展趋势也正由具象艺术转化为抽象艺术。如维克多·霍塔设计的“比利时鞭线”提取的植物藤蔓与建筑的结合所形成的整体艺术,再如安东尼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将有机形态抽象发展至极端的有机主义艺术,又如卢斯本人设计的“穆勒住宅”所提倡浮动墙面的空间艺术。也正是设计对象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由侧重装饰转向对抗装饰。

二、卢斯对装饰的批判在当代为何不可行?

卢斯认为:装饰消耗社会资源,并且去装饰得以获得新形式美。这是站在工业革命大众经济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的背景下提出的。人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需求从原始社会的生存需求转向工业时代的功能性需求,直至当代已转变为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人的一种本能特征,随着生存需求与功能性需求得到满足,情感需求渐渐浮出水面,而装饰性正是情感需求的一大体现。

随着后现代主义复杂多元思想的持续发酵,装饰性早已包含在表现形式里,承载着多样化的文化内容,文脉、象征、隐喻均囊括其中。新的时代意指需适配当代全新伦理道德意识,设计对象也再次发生转变——不再奉行现代主义价值一元论,而是以人的系统思维为主流,从当代“人性-地球-技术”设计视角出发,立足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观,为更美好的世界而设计,并与本土文化、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观念持续挂靠。

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从“对抗自然”转向“与自然共舞”正是当代从“对抗装饰”转向“融合装饰”的实质体现,再如“陶朱隐园”扭曲碳吸收塔以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生命与平衡理念的创新表现,又如基于“系统思维”的社会创新所设计的互联网公共开放资源平台“腾讯为村”已成为当今复杂性设计与系统性设计的完美体现。因此,在当代视角下,装饰不会消耗社会资源,反而随着从物到事、从占有到共享理念的转变满足着人的本质需求。

三、装饰不应该随着__设计对象的不断变化__而被淘汰

卢斯肯定装饰在过去历史中的贡献,却坚决反对未来设计对装饰留有一席之地。然而设计的本质始终是服务于人,大众化的伦理意识也并非宏大叙事下唯一的设定,民众有权选择留住装饰,有权决定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

当下对设计与装饰的认识,既要重视科技驱动引领,也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多元价值,增强人文关怀并创造人与人平等参与设计的机会,正如__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x原设计研究所+中岛信一____合作的____带信号屋檐__的家项目,其在设计上以突破性理念解构物理空间,通过“信号屋檐”隐喻将家庭关系重构为数字连接,借助VR技术和实体空间开创服务设计与空间设计跨纬度协作模式,也精准回应了老龄化社会中物理距离与情感疏离的矛盾。因此,装饰在未来设计中依然大有可为,不应随着设计对象的不断变化而遭受淘汰。

综上所述,卢斯对于“装饰即罪恶”在工业革命时代是可以站住脚跟的,然而于当代社会视角而言,未来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设计与装饰亦需根据不同人生活方式和生活重心进行灵活组织与差异化区分。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