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70年代 科技的发展给设计风格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纲:
总:20世纪60-70年代,设计作为连接科技与生活的纽带将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发展进一步应用到民用设计,丰富了民众的生活,拓展了设计的边界,催生了“全球化”+“商业化”的设计方向,同时,在科技与设计交织共生的状态下也引发了对于人性伦理的思考。
分:一、文化层面:扩容与失序
(一)科技赋能设计从单一到多学科知识融合
(二)科技羁绊设计引发人性退化
二、社会层面:增速与异化
(一)科技满足需求实现商业扩张
(二)极端追求科技迈入过度设计
三、当代:“韧性”的设计范式
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对象不再拘泥于实体、产品的范畴不再局限于物质,这种随着时代变化而加速发展的科技正在与设计发生不断碰撞,或许我们可以凭借其走向和谐发展之路,又或许会将人类社会推向物化的深渊,思考:人类怎样寻找寄托——设计真善美、平衡与和谐。
正文:20世纪60-70年代,二战所发展的科学技术被设计广泛链接在战后大众生活之中,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设计的边界,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使塑料成为当时工业设计最热门的材料,60年代因此被称为“塑料的时代”,同时科技使设计式样更新迭代,进一步催生了“全球化”+“商业化”的现代设计布局,“流线型运动”、“有计划废止制”等设计逐利的手段应运而生,由此来看,科技与设计作为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在交织共生的状态下也引发着人们对于人性伦理的思考:
一、文化层面:扩容与失序
(一)、科技赋能设计从单一到多元
科技的发展改变着设计的思维方式以及构成,而设计作为一种具有全局性的思维方式,也必将随着科技的发展整合其他学科,以到达创新的目的。自工业革命开始,蒸汽原理的发明使设计与制造开始分离,设计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物”的设计。
随着二战的结束,科技遗存并发展出的轧钢、轻金属、塑料等新技术使设计主动走向与电子工程、材料学等多学科的融合,设计师从单一造型的塑造者转变为系统整合的研究者,从雷蒙德•罗维的产品适配人机工程学到“阿波罗”飞船登月成功、计算机初步问世,科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信息,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变得日趋多样,催生着波普设计、激进设计等反叛传统的设计蓬勃发展,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格局,由此,科技已然为设计从单一的“物”到多元的“非物”奠定了基础。
(二)科技羁绊设计引发人性退化
科技在赋能设计的同时又依赖于设计将其畅想变为实物,这种物化的产品在与人类接触中被无数次地修正与完善,以满足人类更高舒适性的要求,在这种依赖关系下,设计的技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设计中人的能动性渐渐降低,人盲目的成为了技术主义的崇拜者。
电的发明使人类减少了蜡烛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减少了劳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原本需要手工磨合的设计物通过程序的设定便可以轻易的实现,在科技的发展下,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炼就的技艺逐渐被现代机器与技术所取代,人类越来越依靠科学机器来实现目的,到如今人类只需按几个按钮就可以实现复杂的任务,人类与生俱来的适应自然的生理机能正在退化。
二、社会层面:增速与异化
(一)科技满足需求实现商业扩张
为了进一步刺激消费,科技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的同时,不断创新为设计带来新的体验。像IBM推出的360系统,允许不同型号的主机运行相同的软件,彻底解决了此前“一套硬件只能适配一套程序”的兼容性难题,奠定了其在全球计算机产业的霸主地位。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将科学技术(钢结构、液压电梯)转化为视觉符号,其模块化展厅的灵活布局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艺术展厅和公共活动,不仅成为了现代艺术的胜地,更扩大了商业运营的规模,实现了文化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又如美国从福特T型车到通用汽车公司的改款策略,科技推动美国工业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转型,进一步说明了设计凭借科技使利润增加商业规模扩大的特征。
(二)极端追求科技迈入过度设计
科学技术是商业发展巨大推手,而不节制地追求科技、使其附容在产品中从而获取利益的行为,往往会迈入过度设计的误区,无端地浪费人类资源。如六十年代提出的“有计划废止制”、“流线型”后期的设计,这两种观念完全迎合了商业社会对于利益的追求,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种恶性的商业竞争环境中,科技与设计之间失去了原本的平衡。
利益至上的设计观念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毫无节制的过度设计:在包装上无端加入所谓“炫技”的装饰,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一方面造成了人类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一方面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满街的霓虹灯、无孔不入的广告弹窗、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视觉,人们在这种环境下逐渐接受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并在其中不断追随中寻找乐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度设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发展的桎梏。
三、当代“韧性”的设计范式
与“过度设计”相反的是“适度设计”,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对象由可见延伸到不可见、由物质发展到非物质,我们生存的现状不断督促我们进行设计的伦理性思考, 在科技的洪流中如何使设计张弛有“度” 才是关键所在。
早在古代中国墨子就提出了“节用”的主张,卢斯《装饰与罪恶》一书中也提到:不断变换的装饰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发展之罪, 使如果说墨子的理论还只是在宏观上提出了节俭的要求,那么卢斯则一语道破了过度装饰(设计)的本质。拿日本早期设计的收录机为例,当意识到收音机满是按钮却没有实际用途之后,日本设计界开始反思,“无印良品”这一品牌应运而生,其名称含义“没有商标的优质商品”,正是对浮夸、浪费的社会风气的反诉,这种将现代化科技与生活需求的弹性结合成为每个设计师都可以参考的范例。
科技的发展如同潘多拉的盒子,充满各种可能,设计在与科技的碰撞中,或许走向和谐发展之路,或许将人类社会推向物质化的深渊,面临更加复杂的文化背景与科技环境,设计师应从从关注功能实现的单一维度,扩展到基于用户体验和可持续经济价值的多元维度;设计研究、交流与传播理论、设计伦理、知识产权保护、团队建设也逐渐成为设计师必须掌握的新的专业能力。在设计活动中发扬人性的真、善、美,达到人、环境、资源的平衡和协同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设计伦理观规范设计师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实现人类和谐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