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20世纪60-70年代,科技的发展给设计风格带来了什么变化
提纲
总:简述科技与设计的关系
分:1、20世纪60-70年代的时代背景和科技发展
2、新材料与制造工艺带来的设计风格
3、计算机思维的发展与高技派萌芽
4、设计范围的拓展和设计伦理的更新
结:科技对设计的重塑
回顾设计史,设计在工业革命之后开始了它的蓬勃发展,这说明设计和科技发展之间一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的发展常常受到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科学技术对设计创造产生直接影响,而科技发展带来的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制度的转变,也会对设计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20世纪60-70年代是科技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新的文化艺术潮流和新的社会问题,这些新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设计风格产生了影响,将设计从现代主义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理性与克制风格转向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新阶段。
一、20世纪60-70年代时代背景概述
二十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3.0带来了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工业生产进入了新的智能化阶段。计算机的发明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运用使机器不仅延伸了人的体力,还延伸了人的脑力,开创了数字控制机器的新时代,人不再是机器的附属品,而是人为地控制机器。
在这个时期,设计师开始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设计,使得设计的精准度和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设计流程也变得更为流畅和灵活,设计师可以更高效地对设计方案作出修改,以响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自然成为了人们思维转向的表现载体,此前“形式追随功能”、“少即是多”等设计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而进一步瓦解,设计步入了多元化、系统化的新纪元。
二、新材料、新设计工艺与波普艺术风格
塑料曾是一种廉价的替代品,而随着科技进步的浪潮,化学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注塑成型技术使大规模低成本的批量生产复杂形态成为可能,塑料一举成为一种时兴的热门材料。塑料带来的强可塑性和鲜艳的色彩契合了“婴儿潮”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即轻松、叛逆、个性化和娱乐化。同时,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也促进了消费主义的兴起,年轻一代崇尚用后即弃的、低成本可抛弃的商品,这一消费理念使设计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消解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间的壁垒。
因此而形成的波普艺术风格成为了年轻一代标新立异的选择,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米兰DDL工作室的充气椅、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等作品呈现出低廉、批量化、诙谐且具有噱头的特点,旗帜鲜明地呈现出了该时期年轻人的价值选择。
三、计算机思维的发展与高技派萌芽
计算机的发明让电子产品的内部元件结构逐渐缩小,解放了产品外部结构形态的限制,使设计不再被严格束缚于内部功能结构,“形式追随功能”的教条被打破。得益于此,设计师得到了较大的造型自由,并能够通过设计彰显对高科技的崇拜和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为高技术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科技的影响从实体拓展到思维层面,设计开始被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以乌尔姆设计学院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在与科技的融合中稳步推进,其为博朗公司设计的音响设备等产品强调设计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用户体验的精确性,产品从单一注重功能转向功能、交互、艺术、用户研究的集合体。
四、设计范围的拓展和设计伦理的更新
当计算机从科研走向商用,如何处理人与计算机的互动成为了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新课题,设计师开始将目光投射到非实体的交互界面。在该时期,设计开始不再局限于实体产品,设计的范围和边界不断拓展。设计对象从“物”拓展到“物”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设计师从关注功能实现的单一维度扩展到给予用户体验和可持续经济价值的多元维度。
工业的极速发展也催生了人们对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反思,1960年帕帕纳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中指出了设计应为多数人服务、以人为本、关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观点,这促使了后续设计师对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和长效产品生命周期的探索。
综上所述,20世纪60-70年代的科技发展对设计进行了一次重塑。在物质层面,科技催生了新的生产工具,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设计师的劳动效率;拓宽了设计的材料,催生出波普艺术等创新的美学浪潮。在非物质层面,科技极大地拓展了设计的范围与边界,使设计从实体产品扩展到非物质的系统、交互层面;开启了人们对于设计伦理的拷问,将设计的可持续性、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纳入考量范围。自此,设计发展迈向了新阶段,演变为了关乎技术、思维、交互等多学科的复杂范畴,为后续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全面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