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回应技术变革与社会需求的演进史。从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对工业化的批判性反思,到包豪斯确立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再到后现代主义对多元文化的拥抱,设计作为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始终在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寻找平衡。如今,数字技术的深度发展促使设计范式发生巨大转变,设计对象从物理产品扩展到数字体验,设计评价标准从形式与功能升级为体验与价值。在数字文化转型的当下,中国设计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将在传统智慧与前沿创新的碰撞中开辟路径。
一、立足本土文化根基,实现符号的数字转译
(定义)文化符号是传递特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重要载体。设计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符号背后都沉淀着特定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价值,任何一个设计作品都包含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太极图案、云纹、汉字书法等,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形态(意指),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所指)。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可以依据设计符号学理论,为传统文化符号的转译与创新提供全新的技术平台和表达空间。
(案例)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设计师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AR技术,将太和殿屋脊上的骑凤仙人、狻猊等脊兽符号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模型。用户通过手机APP扫描实物建筑,触发动画叙述每只神兽的历史典故,既保留了传统建筑装饰的工艺美学(外延),又通过数字叙事激活了其“镇宅辟邪”的文化内涵(所指),实现了从静态符号到沉浸体验的转译。
二 、实现技术与人文相平衡,避免数字设计“冰冷化”
在数字文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设计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技术与人文相平衡的创新路径。数字技术的赋能不应导致设计的“去人性化”,而应成为深化文化表达、增强情感连接的新媒介。包豪斯后期,过度强调理性与功能造成冷漠的风格,忽视了人的心理需求,造成了技术与人文的割裂,显得机械呆板,缺乏人情味和历史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正如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世界设计》中所强调的,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设计不但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
中国设计需立足传统文化智慧,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转化为可持续设计理念,将"中庸之道"的平衡哲学融入算法,使数字产品既有技术精度更有人文温度。
三、培养数字复合设计人才,推动教育革新
数字文化转型对设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 “重技法、轻交叉” 的设计教育模式已难以适配时代需求,推动教育革新、培育数字复合设计人才,成为中国设计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
回溯设计教育史,包豪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双轨制教学,通过工坊实践与理论课程的融合,为现代设计培养了大批兼具创意与技术能力的人才;乌尔姆设计学院进一步强化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构建 “设计-技术-产业”协同育人体系,为德国工业设计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这给中国设计教育启示,应打破学科壁垒,树立跨界融合的培养方向。
传统设计教育多局限于单一专业领域,如视觉设计侧重平面创作、产品设计聚焦实体形态,而数字时代的设计场景,如元宇宙空间构建、智能交互产品开发等,需要设计师兼具视觉创意、编程能力、用户研究、文化融合等多元能力。因此,设计院校需推动跨学科合作,让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中建立系统思维,既能用代码实现创意构想,又能从文化语境中挖掘设计灵感。
未来中国设计应建立"文化-技术-体验"三位一体的创新范式:以文化内涵为魂,以数字技术为骨,以用户体验为肉,让每一项数字设计都承载文化温度、体现人文关怀。只有在技术创新中坚守人文精神,在数字转型中保持文化自觉,中国设计才能避免陷入"冰冷化"的陷阱,真正实现数字时代的设计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数字文化转型下的中国设计,既要以数字技术激活传统、以人文温度平衡技术,更要通过教育革新筑牢人才根基。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设计格局中走出兼具东方特色与时代价值的发展道路,实现从 “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让中国设计成为传递文化自信、服务人类需求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