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同济大学推出本科设计教育改革新举措——“增一停三”:即,新增“艺术设计学”专业,停招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这是同济大学主动作为,应对学科专业日趋交叉融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水平、宽口径设计专业人才的切实举措。此次调整推动了门类众多的“小设计”走向系统创新的“大设计”,将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创新胜任力,也凸显了学校“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自2025年9月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本科将以“工业设计”(专业代码080205)和“艺术设计学”(专业代码130501)为两个招生主入口。此次结构调整将完善同济大学“设计人文”与“设计技术”“一体两翼、艺工融合、相辅相成、相向而行”的设计专业结构布局,拓宽毕业生的视野和就业创业渠道。与此同时,学校将继续做强全国首设的“视觉传达设计+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
当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和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全球设计学科正处于疆域拓展和范式转型的关键阶段。同济大学秉持守正创新、协同共享的新文科建设理念以及“大设计”教育观,以专业内涵焕新重塑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艺术设计学”是设计类本科专业目录中“老”名称,但同济大学赋予了 “艺术设计学”新的内涵。它是一个以艺术为基、多学科交叉的设计类“新”专业,着力培养具备国际前瞻视野、系统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设计领导力的世界一流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
同济大学“增一停三”,新设“艺术设计学”专业,是朝向艺工融通、学科交叉的“大设计”培养模式前进的扎实一步。原有3个壁垒分明的专业转设为3个交叉融通的方向:媒体与传达设计、产品与体验设计、环境与场景设计。通过打破专业壁垒,倡导交叉融合,优化了专业内外学科交叉的生态,提升了学生用设计介入不同类型创新挑战的能力。
新专业充分结合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在智能技术、产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依托“设计四秩序”理论,从“符号、人造物、行动与事件、系统与环境”有序切入“未来出行、未来健康、未来社区、未来娱乐、未来产业、未来生活”等真实世界挑战,多维度培养学生“设计驱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6大课程模块(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技术、设计领导力、设计研究、设计实验),包括低年级开设的跨专业、跨方向课程,以及高年级构建跨学科、跨学院项目,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企业共建创新培养生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实现设计从“制造的艺术”、“创新的艺术”到“行动的艺术”的内涵拓展。
关于本次专业整合,同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娄永琪教授指出:“同济大学‘增一停三’不仅是从宽口径和应需求角度出发,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艺术思维与技术思维碰撞。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艺术’并不是传统的已经被固化了的艺术‘形式’,而是指全新的‘启蒙和唤醒’的方式和方法。同济设计从2014年开始就全面拥抱计算设计和人工智能,现在我们启动‘艺术’这个引擎,是为了放大“人-机”关系中人的高维价值,包括创新思维、情感温度和价值伦理等。因此,同济大学在2009年将艺术设计系更名为‘设计创意学院(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是敢为人先的创新;今天敢于用‘艺术设计学’来整合三个国家一流专业,也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