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李梦玲
人大—李梦玲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0月前

回答
5
文章
0
关注者
0

简述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对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的影响,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我们正在从工业3.0的信息化时代迈向工业4.0的数字化时代,发生人类脑力劳动向机器脑力劳动的根本性转变的同时,设计学科也在迎来一场悄无声息的转换与变革,“设计”一词正在被重新定义。随着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完成设计业务,人工智能不再单独作为一种高新科技存在,而是广泛地参与设计行业中,形成多学科交叉、科技与设计互融的新局面。

一、人工智能融合设计学科发展的趋势

(一)跨学科趋势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识别等。其与设计学科是两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领域。

约翰•马伊达(John Maeda,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知名教授)一书《简单化的法则》的副标题就谈到:“简单化:设计、技术、生意、生活”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即:综合设计、交叉学科思维。这既是设计学科专业的巨大飞跃,也揭示了整个设计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设计学科向内的专业融合、向外的学科交叉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一种趋势。二十一世纪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设计人才,还需要大数据、软件工程、计算机编程、及心理学专家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进来,参与设计师应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的沟通能力和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需要具备庞大的知识体系和强大的学习适应能力。设计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既是基于技术高速发展做出的自主选择,也是未来设计学科的大势所趋。

二、人工智能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一)设计方式——人机智能深度协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迭代与优化,设计和科学技术结合地更加紧密,设计师与计算机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以往的以计算机为辅助完成设计的工作转变为人与计算机携手并进。BIM建筑信息模型代表着一种新的理念与实践,即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实况的建筑工程信息库,通过对整合模型和信息的模拟分析,以支持和优化设计阶段的决策,也成为绿色建筑评级的重要技术手段。人工智能、3D打印等数字技术能从全流程为建筑增值赋能,是实现建筑与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为我国倡导“双碳”战略,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提供技术的整合支持。

(二)设计体系——跨学科协作与融合

人工智能作连接数字技术和物理世界的桥梁,为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艺术设计能够汲取更多领域的智慧和灵魂,拓展创作的边界和深度,实现更加多元化和创新的艺术表达。以南京丽笙酒店为例,可见,结合Al技术,通过跨学科的协作进行数据分析、布局规划、模拟等多方面的研究,可以尽可能快速地提出场所建筑需求以及建筑外立面设计的最佳解决方案,以达到“山水为邻,和谐共处”的设计目的。在此基础上,以基于 GIS 的可视化方法对其区位、位置进行研究,并将数字技术与AI相融合,形成“紫金山水”的数字化表现形式,使整个工程得以圆满完成,使之成为南京园博园中的特色建筑空间。

三、总结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已经从工业自动化和数据分析扩展到创造性领域,人工智能作为媒介正推动着设计行业的转变。在设计领域里人工智能更像是“催化剂”,一方面催生计算机科学与设计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激发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时的创意灵感,当下设计师应增强设计技能的多样化,积极创建数据基础,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思维的创新,将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思维相结合,设计更符合时代的交互空间,促进人于自然和谐发展。

根据以下材料,结合具体案例,谈一下你对设计形式与功能的理解。

一、设计的形式与功能

二、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一)功能决定形式

(二)形式成就功能

(三)形式与功能相辅相成

三、总结

设计是满足人行为需求和功能技术层面要求的实践活动,研究和理解设计的形式与功能,能更好地使设计服务于人。纵观设计发展脉络,从原始陶器到清明家具,从功能至上的功能义到个性化发展的后现代主义……形式与功能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而透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处理好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是当下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一、设计的形式与功能

形式即审美,功能即使用需求。形式是事物外在属性所表现出的艺术化、装饰化的审美特征,能被人在生活中直接感受,从而进一步发挥它的精神功能;功能是指事物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是结构和功能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人的意志。功能强调效率体现出设计一直围绕着人的需求而变化,形式关注的是表达和意义,更多表达的是社会性的象征意义。

二、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一)功能决定形式

功能性是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从生存时代开始,设计始终具备功能的属性。功能是设计的核心,直接决定了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早在19世纪路易斯.沙利文就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在建筑设计上,注重内部结构、大胆采用新材料、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随后的一系列功能主义代表大师,如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的设计哲学及设计实践都体现出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思想。尤其是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该建筑通过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等设计元素,满足了通风、采光和户外活动空间的功能需求,提升了居住舒适度和环境质量,很好的体现了功能对形式的决定作用,显示出功能性需求是形式设计的出发点。

(二)形式成就功能

随着人、自然、环境的不同,形式与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事物发展的本原看,首先是功能决定形式,形式一旦确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影响到功能的实现,而设计的形式是物的功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可忽略的物化体现,能被人在生活中直接地感受从而刺激人的情感。早在远古时代,器物的产生仅满足人基本的盛物需求,而后不断实践使人对其形式的追求表现在器物的装饰上,如陶器上出现了逐渐被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反映了人的心理动机,是在物质功能满足后,人的精神与审美的需要,因此,在一个设计中满足功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形式的重视则是更高一层次的追求。

(三)形式与功能相辅相成

功能是设计的基础,形式则是功能的表达和体现, 好的设计必然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既要保证设计的功能性又要注重设计的形式美。 只有将设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达到设计目的的同时讲究形式上的多元化,给予实用价值的同时重视个性化表达。例如楚汉的漆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还不失精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士的彩绘鹤纹漆匝,在其特定的实用功能基础上,彩绘的鹤纹等图案精美绝伦,令人赞叹,器型设计更是巧妙,这些皆源于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及较高的审美意识。由此,形式与功能既不可偏废其一,也不存在附庸一说,二者对立统一方为设计之道。

三、总结

人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永远是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设计中若只注重功能,则会变的冷漠呆板,毫无象征意义和设计内涵;而只专注形式忽略功能则会变的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与人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标准相背。不同的设计时期里功能与形式各有所侧重,形式与功能和谐统一是设计的基础和保障,它们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才能创适出丰富多彩的设计作品,才能让人的审美意趣得到提升,满足人们多元的丰富性的使用需求。

根据以下材料,结合具体案例,谈一下你对设计形式与功能的理解。

一、设计的形式与功能

二、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一)功能决定形式

(二)形式成就功能

(三)形式与功能相辅相成

三、文化差异下的形式与功能

四、总结

据材料所言,重要性与实用性实则是指形式与功能,而不同文化下的形式与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纵观设计史脉络,从新艺术运动“形式第一,功能第二”到以功能为设计出发点的现代主义设计,形式与功能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而透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处理好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是当下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一、设计的形式与功能

形式是事物外在属性所表现出的艺术化、装饰化的审美特征,能被人在生活中直接感受,从而进一步发挥它的精神功能;功能是指事物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是结构和功能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人的意志。

二、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一)功能决定形式

功能是设计的核心,直接决定了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以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为例,该建筑通过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等设计元素,满足了通风、采光和户外活动空间的功能需求。底层架空提高了通风效果,增加了居住面积的灵活性;屋顶花园提供了与自然接触的场所,提升了居住舒适度和环境质量,很好的体现了功能对形式的决定作用,显示出功能性需求是形式设计的出发点。

(二)形式成就功能

在功能决定形式的同时,形式也成就了功能。以特斯拉电动汽车为例,其流线型车身不仅美观,还提升了空气动力学性能,降低风阻,从而提高了能源效率和行驶里程。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审美需求,还增强了实际功能性。宽敞的车内空间不仅增加了乘坐舒适性,还提供了更多储物功能。这些设计元素提升了视觉美感的同时还改善了驾驶和乘坐体验。由此可见,特斯拉的设计通过形式对功能产生积极反作用,完美融合了审美与实用性。

(三)形式与功能相辅相成

功能是决定形式的必然条件,通过具象形式载体来表现,而外在形式又作用于功能从而发挥作用,好的设计必然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如我国汉代的长信宫灯,造型柔美,人物灵动,衣服的纹路疏密有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灯体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将其溶于水中,保持室内空气清洁,灯罩可以自由开合、不单有聚光的功能,还能调节灯光的明度和照射角度。长信宫灯的环保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在设计上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三、文化差异下的形式与功能

设计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不同设计形式与功能的表现也就不同,正如《设计,无处不在》中所提及的:物品的重要性以及它们身上被赋予的精确价值,常常因文化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以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为例,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传统建筑以石为主。在西方观念里“建筑师为神而建”,屋顶建造的越高就越接近“神灵”,西方人还追求灵魂不朽与超越石头的永恒,因此西方传统建筑设计所表现出的形式与功能,注重立体感和雕塑感,追求空间的开放性与活泼性;而中国人则讲求“阴阳五行”,“士”代表中央,代表负载、养育万物的大地,“木”则是代表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故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所表现出的形式与功能是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空间的内向性和私密性。

四、总结

总之,设计形式与功能二者紧密连接,相互促进,同时也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的地区文化有着各自的独特魅力和优势,透彻理解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有助于提升设计师的设计创造能力,创造出符合当下社会需要的优秀设计作品,为现代社会进行创新设计。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造物和经营与西方设计的概念,对当代设计有什么启示

提纲:

一、古代中国造物和经营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一)东方设计思潮的出现

1、“天人合一”——当代设计的和谐共生

2、“材美工巧”——当代设计的工匠精神

3、“以人为中心”——当代设计的人文关怀

二、西方北欧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西方设计思潮的出现

1、高度精致与彻底民主的统一:人性化设计

  1. 功能化与情感化的统一:情感化设计

3.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设计

三、总结

正文:

由于当下设计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众多设计缺乏历史思想的支撑,设计重心放在了如何符合当下需求,从而忽视了设计的内涵性和与历史要素的融合发展。本文主要以古代中国造物和经营与西方设计的概念对当代设计的启示,从中国古代设计理论专著《考工记》的设计思想与西方北欧设计思想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古代中国造物和经营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一)东方设计思潮的出现

在古代汉语中,与西方“设计”相似的概念有“经营”和“造物”。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现存最早的设计理论,主要有《周礼•冬官•考工记》、《墨子》、《庄子》,作于春秋时期的齐平公五年的《考工记》是记载先秦百工之事的设计典籍,完备地记载了彼时先秦齐国的生产技术,建构了一套成体系的工匠考核与管理制度,呈现出瑰丽的先秦工匠文化,是我国先秦时代工匠设计思想的集大成者。

1、“天人合一”——当代设计的和谐共生

《考工记》中所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是中国古代造物活动的重要价值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的追求,蕴含着“共生”的精神。它包括器物本身内在的和谐、器物使用过程中所产生行为的和谐、器物关联的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代设计中,一个作品要呈现均衡和谐之美,需要设计师丰富的设计经验,将单一的设计方法融合各类相关知识达到整体协调的设计表现。

2、“材美工巧”——当代设计的工匠精神

所谓“材有美”,就是对材料的表达,而“工有巧”指的是生产器物的制作条件和技术含量,以及具备技艺精湛的工匠。“工巧”是制作出精美器物的最关键因素,《考工记》中一再提及“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六材既聚,巧者和之”的观念。诸如此类,都说明了古代社会对工巧的重视及对巧工的推崇。而“工巧”之造物观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正体现在当代设计中的工匠精神,当代设计师要有对职业的热爱,也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还要有创新精神。

3、“以人为中心”——当代设计的人文关怀

《考工记》中主要体现为以人为尺度,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例如,车辆、酒器、等器物的设计与制造,从人类的行为习惯和自身的尺度出发,尽量使其符合人类的需要,以实现“适人”的原则,对每一个工艺步骤都要求严格,强调器物与人的关系,体现着一种对人类文化和精神的尊重。由此,当代设计应在设计实践中重视与人相关的各种因素,在功能合理性的基础上,更多的从细微之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全面贯彻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

二、西方北欧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西方设计思潮的出现

西方设计思潮的出现以理论为载体解释,一般以荷加斯的著作《美的分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最初的美术与建筑理论并没有完整的设计理论概念,之后设计理论单独作为一个分支成立。西方是以学院派和实践派共同构成西方设计理论体系。“工艺美术运动”中,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强调设计的民主性,对北欧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欧设计即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早期受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所影响,形成了以功能主义为中心的大众化的民主设计思想,具有一定的人性化、情感化与民族性。

1、高度精致与彻底民主的统一:人性化设计

好的设计不但要满足物质的功能方面的需求,还应提供非物质的精神享受。北欧设计在强调高度精致的形式特征的同时,不忘设计为民众服务。世界上最早的工艺设计组织——“瑞典形式”,确立了“设计师对社会的承诺”原则,提出“设计应该进入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件事中。”正如维克多•帕帕纳克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强调的:“商业利益不应该是设计的终极目标,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尤为重要。”在人性化设计中,设计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将用户的生活需要、精神需求回归设计的本质,让设计能使人性充分释放与满足,达到人物和谐。

2.功能化与情感化的统一:情感化设计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产生能引起共鸣的价值观或精神。北欧设计不仅具有合理的功能要求,还强调设计对人心灵的抚慰与寄托,将“美的产品”充实“日常生活”,满足人们对自然、超脱的生活方式的憧憬。如塔皮奥•维尔卡拉设计的木制品,迎合了“自然主义”情感需求,将北欧生活的浪漫小资情调表现的淋漓尽致。情感化设计是当今一种新的设计潮流,当代设计应以人们内心情感诉求为中心进行设计创造,解决人们情感需求与心理感受,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3.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设计

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民族综合文化的体现,将民族性与设计的时代性两者合理结合,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汉斯•瓦格纳为代表的丹麦设计,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色,一方面也显示出对民族的重视。他的设计具有浓厚的中国明式家具特色,兼具现代感于舒适性。“中国椅”的设计将具有现代感的审美观念与古典家具的古色神韵完美结合,实现了传统家具向现代风格转化的设计构想。由此可以看出,设计中民族性的体现可以对民族元素的提取和创新这两方面入手,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当代设计师应时刻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发掘其中丰畜内涵,并恰当与现代生活结合,将其永久传承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设计师,我们应以古鉴今,从过去的思想高度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探索其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并与当代设计相结合,以此不断夯实当代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推动当代设计的发展。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