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中国希望在2035年走出一条制造业智能化的强国之路,设计将在其中扮 演什么样的角色? (提纲) 总论点:设计的发展受科学技术影响,中国在走向智能制造的道路上需要设计的介入,使这一 新技术的价值为用户所享用。 分1:坚持“设计为民”的宗旨。以智能制造的技术成果为未来设计发展的新动能,使设计更贴 近智能化时代的技术环境,从而满足大众多元化、细分化的需求。 分2: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发展之路。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设计的介 入促进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促成“科技赋能文化”的良性发展。 综上,设计需要始终保持对科技前沿的关注与参与,思考如何更好地助力智能制造这一大势所 趋,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 99 来自华为备忘录
66 中国希望在2035年走出一条制造业智能化的强国之路,设计将在其中扮 演什么样的角色?设计兴国一直作为日本的 中国希望在2035年走出一条制造业智能化的强国之路, 设计将在其中扮 演什么样的角色?设计兴国一直作为日本的软实力,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借 鉴作用? 设计作为创造性的造物活动,其发展一直受到科学技术影响。前两次工业革命使设计从制造中 分离出来,传统设计正式转变为现代设计。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现出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 展,使机器脑力逐步代替人类脑力,以人脑主导的设计逐渐向系统性解决问题发展。当下,中 国希望在2035走出制造业智能的智能化的强国之路,设计能够依托独特的学科背景为科技赋 能,实现人的更好发展。设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这一新技术为用户带来价值,可以从日 本“设计兴国”战略和其发展历程中获得启发,从而在国际上实现“设计自信” 一、坚持“设计为民”的宗旨。 日本设计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活细节,使设计适应人的生活方式,而非强行改变或使人 的操作复杂化,加重使用者的适应负担。以深泽直人的无印良品播放器为例,产品朴素、直 观,不加思考即可使用,追求以最少的元素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把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放在 设计的核心位置,是实现“设计为民”的基本途径,为大众消费服务、为国人生活方式服务,是 中国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反观中国当代设计,在观念上还没有能够彻底向“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的理念转变,仍然存在大 量照搬照抄外国设计的“舶来品”,设计以工业时代物质产品为主流,没有很好的贴合当下国内 后工业时代的技术环境、制造场景以及国人的需求。而智能制造的出现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契 机,设计与科技、制造的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设计为民”。智能制造能够融入千行百业,重构 服务环节,智能制造的发展使设计不再是传统的针对单一物质产品的创造过程,而是转向更加 高层次的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谋事”的过程。未来设计这需要“以人为本”理念引导 下的策略性解决问题的思路,从造型设计转向服务与体验设计,从视觉设计转向交互和过程设 计,从个体的设计转向面向群体的社会化设计,从面向产品的设计转向面向商业模式和计算机 技术的设计。以非物质设计作为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更精准的把握用户痛点,让设计 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服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贴近现代人的使用场景,从而实 现“设计为民”。例如共享交通工具的设计,创新性的将服务流程与实体产品融为一体,为用户 提供了个性化、差异化的出行服务,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用创新的理念实现了技术与人的 连接。 二、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发展之路。 日本设计经过一系列探索,找到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设计风格,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同时融入了 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世界设计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双轨制”就是日本现代设计探索的产物 这种风格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尤其是美国商 业性设计和德国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影响,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并重的设计特点。 设计立足于民族文化,但中国近年来的设计在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方面仍然表现不足,缺乏日本 设计简素禅寂、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极简和人文主义精神这种鲜明的符号性。中国当代设计能 够借助科技的手段弯道超车,更好的弥补本民族特性的缺位。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中,需要设计的介入促进其在大众生活中的应用,使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商品化,与本民族文 化结合完成向公众的自我表达,满足大众更加细分、多元的文化取向和心理需求,并最终转化 为巨大的社会财富。设计需要思考如何跟进并融入科技的助力,为民族文化传播赋能。当代设 计以功能而非产品满足用户的价值主张,从基于所有权的产品消费转变为基于共享和服务的体 验消费,利用体验设计实现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成果转化,将民族文化以多元的形式渗透在大众 的日常生活中。华为敦煌线上展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当代优秀设计案例,华为AR地图基于厘米级 3D图像、Al识别等技术,塑造了全新的视觉和交互体验,为游客提供声临其境的参观体验,充 分演绎敦煌文化,让千年文化跨越时空的界限,再次跃然于沙漠绿洲之上。 综上所述,设计是关注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和可预见性。设计需要始终保持对科技前沿的关注 与参与,思考如何更好地助力智能制造这一大势所趋。从而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设计为民”, 发扬民族特色,提升中国的设计水平,使设计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软实力”, 真正实现由“中国 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 99 来自华为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