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论点:刨析日本设计的成功之道,从中借鉴融合,开拓设计创新思维找到突破点,通过设计为2035年 流程制造业智能化道路助力 分论点一:“要模仿,但不要无序” (基于一种长远发展的目的性模仿) 分论点二: “要融合,但不能机械” (要与当下审美标准、国际需求相一致,再结合传统民族文化,而不是形式上的机械融合) 分论点三:“要创新,但不可盲目” (找寻自己独特的设计道路,不能盲目跟随西方口号,要结合本国实际,有的放矢)
中国希望在2035年走出一条流程制造业智能化的强国之路,设计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设计兴国一直作为日本的“软实力”,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借鉴作用?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畅望2035年中国制造强国之路,为适应新时代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的趋势,推动流程制造业智能化是必然选择,同时这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历史性的机遇。 中国制造在与世界摩拳擦掌地同时,对综合国力的比拼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设计如何助力中国登上国 际舞台,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以及扮演必不可少的关键角色。 以邻为镜,审视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的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确立了“设计兴国”战略, 为日本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大胆挥洒灵感的舞台。短短几十年,日本的设计经过模仿一融合一创新一回 归这一转变,通过以出口经济为导向,积极靠拢国际市场;以协会组织为平台,鼓励提倡设计创新;基于 自身传统,善于融会贯通等一系列举措,一跃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对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 了非常有意义的参考系统。 、 “要模仿,但不要无序” 设计若为2035年强国之路目标奉献绵薄之力,以“无头苍蝇”的行径是行不通的,因此将“模仿”作为 起始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这种模仿不是一味的抄袭,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借鉴,在参考借鉴的同时, 也不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色。正如日本所实行的“双轨制”设计模式,在模仿西方现代技术的同时,也未遗忘 大和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并将“传统手工艺”和“高技术产品”两条发展线路双管齐下。通过双轨制,高技 术设计思维受传统美学观念影响,焕发出像小型化、多功能化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而传统文化也借此 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两者达到和谐统一,以此成就日本独特设计。在这一点上,我们便可洞察到 日本的借鉴与运用并非是对于西方的全盘接收,而是基于一种长远发展思考适合日本本土的设计风格,在 “有序”的模式下进行的模仿。 二、“要融合,但不能机械”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层面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设计中运用的禅宗文化,所追求 的是空灵寂静氛围以及意境上达到以少胜多成方物的独特感受,与中国道教中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方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本在进行设计融合时,将禅宗美学与现代科技两种看似矛盾的风格完美结合, 达到“互补创新”的效果。从无印良品的产品中,我们便可看到这一点,它将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禅宗思想 和和朴素美学融为一体,同时在产品造型上借鉴西方极简主义风格,使每件产品既具有现代化产品的风格 特点,又蕴涵“素、简、朴”的禅宗美学,营造出朦胧意境美。 而中国,并非没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融合的经典,比如之前大热的故宫文创,既将传统文化得以传 承,又通过科技与媒体加以展现,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但随着国潮文创的兴起,最核心的价值一“传 统文化与创新创意”却被抛之脑后,开始了机械的“复制”,将文化特色图案印制在-众产品上,打着“国潮 文创”的旗帜设计出粗制滥造的装饰品。因此,市场要如何规整,文化要如何融合,设计要如何综合,才能 制止机械的形式主义,值得我们深思。 三 “要创新,但不可盲目” 所谓创新,是基于自身实际而进行的裂变。顺应时代潮流无可置疑,但也要找寻正确便捷的道路,以 此追赶上国际步伐,焕发出“中国设计”的独有特色。刨析日本发展过程,不免可以看到,当时日本的工业 重心放在少数能够很快在技术上获得优势的产品上,其中包括钟表、照相器材、以及像高保真音响、收音 机、电视机等电气和电子设备,这些类型的产品不仅科学技术含量高,而且多半都是20世纪以来的新技术, 其他国家的开发力度相对较小,发展历史也比较短,适合于迅速追赶。于是,在50至60年代,日本的家 电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由此可见,日本的聪明之处便在于能够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给予自己精准的 定位,促使其“民族性”产品一步步成为“世界性”产品。这种有方向性的创新,与盲目是相对立的。 反观中国,虽然由于过去闭关锁国而导致工业进程缓慢,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不能盲目创新这一点, 比如“中国制造2025”在对接德国工业4.0计划时,虽然异曲同工,但侧重点有所差异,中国制造更倾向于 以点铺面,在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产业集群后,提升全球产业分工 和价值链的地位。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也在明确的方向性指导下稳步前进的向前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过五千多年锤炼和洗礼,沉淀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在融合与创新中更要重视“辩证的、 能动的、批判的”设计思维意识,不可“无序、机械与盲目”。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同时,不能不 假思索地照搬照抄,要懂得审时度势,以“取其精华,去其糟怕”取代“拿来主义”,这样才能找到立身之处, 立足于世界设计之林,为2035年流程制造业智能化的强国之路“进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