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日本设计的共性在于战后初期,他们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业生产之中,并发展了一种强调机器效率的工业设计风格,生产的重点放在了产品技术上,注重产品形式和功能的结合,并且以现代技术引领设计。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影响,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的设计特点并不相同。
德国设计始于二战之前,其工业设计的开端是穆特修斯所提倡的“德国工业同盟”。德国的工业设计一直朝着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理性现代主义思想,始终走着一条科学性的发展道路,并且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性原则以及设计的民主特色。德国将理性原则、人机工程原则、功能原则视为设计的宗旨,并且不会因为商业性的压力而放弃。
而日本设计从战后开始真正发展,重工业受到政府的极度重视,开始将设计与国家经济联系起来,看成是民族生存的手段。一些日本青年去往欧美国家留学学习西方设计,并将一些主流的设计风格带回国内,去往德国留学的日本青年更是在日本推动了包豪斯式的设计改革。然而,日本受到神道教的影响,非常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努力学习西方设计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早期的“民艺运动”也深深影响了后来以现代技术引领的日本设计,使得日本逐渐形成传统与现代并行的设计风格即“双轨制”,摆脱了西方国家设计的枷锁,成功完成了东西方设计融合的独特设计道路,孕育出了像无印良品、索尼公司这样的理性主义和无名性设计完美结合的品牌,还有像原研哉、柳宗理等将日本文化和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设计大师,向世界展示了杰出的日本设计,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