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老子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79-武理-胡杨雪的回答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无形的东西也有极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无”更像一种设计上的意识形态,而“有”则是通过意识形态经过设计师的加工创造所设计出来的艺术设计产品。
“有”的形成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手段,客观的方式凝聚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也承载了当时设计的思想与理念。造物设计中如果只注重“无”,就会刻意追求意识与理念,而忽略设计为人类服务的本质,大大削减了设计的实用价值,变得徒有其表。而如果只注重 “有”只考虑器物的实际设计生产,而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解归纳总结,势必不会进步。应该“有无”并举,只有做到”有无”相适,才能“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才能让意识与设计达到最理想的和谐统一。

人类在其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造物无不是该时期技术状况、生产组织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观和世界观背景等生活世界中各个因素错综复杂的综合体现。以漆器为例:河姆渡时期的朱漆木碗,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自然显得粗笨简陋.而它却代表着七千年前中国古人“取其坚牢于质”。汉代的铜灯造型丰富多彩,灯体优美。既适应使用的要求,也符合科学的原理;既可做灯,又可以作室内陈设品。做到了工艺品的多用化,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统一,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意匠和艺术构思。其中长信宫灯,中华第一灯,凝聚了西汉时代人们的生活智慧。
若以“有”指示器物的一般功能,则”无”可以指设计思想;若以 “有”指示器物的功能部件和结构,则“无”可以指加于功能件上的附饰。所以,“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有“有”才有”无”“无”是“有”的基础,是“无” 的物质载体,“有”是“无”的外在表现形式。合理的“有”可以展现有内涵的“ 无”恰当的”无”可以更好地体现完美的”有”。但二者又不是绝对的、机械的“统一”,更不是“ 同一”。
随着价值基础的转移、环境的变迁、文化的更替,“有” 与“ 无”会互相转化,并产生新的统一。在造物设计中,务必讲究“有”无”均衡。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