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结合本专业,讨论设计时的设计伦理。 — 157-山西大学-许潇云的回答

结合本专业,讨论设计时的设计伦理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概念。该伦理要求下的设计活动必须综合考量人、环境、资源三方的协调性。他曾指出:“设计应当成为人类的需求、文化和生态之间的桥梁”,箴言不缪,这句话无疑是对“设计”最好的注释之一。设计是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它不能不具有社会伦理的性质,“真善美”作为社会伦理的共性要求,在设计层面和而不同。笔者试从视觉传达角度,管窥设计中的伦理内涵。

一、“真”——商业与公益的平衡

  帕帕奈克认为,设计最大的作用不是去创造商业性的价值。他重视的是设计应该考虑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设计应当是适度的,一昧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虽然满足了短期片面的利益,却无视了人类的长远发展。现如今仍有大量商品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争相用浮夸的规格和装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消耗带来的溢价也由消费者买单。不管是从绿色发展角度出发,还是从受众群众权益出发,过度包装都是本末倒置。反观近日宝洁研发团队研发的由100%单一可回收材料制成的全新电商运输包装--空气胶囊,可一体回收,无需额外纸箱和胶带,减少40%以上材料重量;空气胶囊结构可以更好保护产品不受损,具备防水和防盗性能。更轻量、更可靠,更便利和易回收,在给消费者方便的同时,减少了材料带来的碳排放。不仅传播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更在消费者中留下了良好口碑,推动了品牌经济收益。由此观之,设计商业性与公益性应当是一体的,如同正反两面无法割裂,作为设计师,应当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努力寻找设计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平衡点,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寻找最本真的设计初衷。

二、“善”——优良设计是肢体的二度延展

设计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流动,毫不夸张的说,从第一只石器诞生到工业4.0的悄然降临,人的肢体在科技与设计中二次延展。曾经无法跨越的天堑在数字时代有了更多维的解决。在这样欣欣向荣的时代,数字化浪潮不应当将任何一个群体抛下。设计应当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更多设计师听到了小众的呼唤,如日本地铁指引设计,指引设计对于初次来访、对地域不熟悉的人非常重要。以往的指引设计,多设计在人视线的前方或上方,而在日本的地铁 内,有在墙面或地面上的指引设计。上面有很多颜色,用来区分比较复杂的路径,并且充分考虑了色盲和个子矮的儿童,无障碍设计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

“美”——人是美的尺度

于设计而言,“真”和“善”都是一种美。作为艺术设计,其重要任务是创造美,从真善美的关系而言,形式美的创造不单是一个形式的美观问题,在存在和为人的意义上,它最终仍是是一个伦理、道德境界和哲学境界的问题。设计师作为美的创造者和美的使者,应当以人为出发点,让真善美的创造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曾经引起热议的“花132万改造老屋”就是一个惊醒,建筑师接受委托老人一家进行改造。主诉愿望是住进一套现代的二层别墅,并为五个子女留有足够的房间,但最终以132万元的改造费用,呈现了一幢极简的红砖小院,内搭风格更是水泥极简风。这幢房子里,危险似乎无处不在:走道狭长昏暗,楼梯陡峭,浴室以水泥为主甚至没有任何扶手。尤其是老人想要用来晒枣子的二层天台,几乎没有任何保护装置。任何脱离设计目的,沉迷于设计师的自我表达和个人审美的设计都不是好的设计。仅仅用艺术的评价标准衡量设计是不够的,设计的问题则常常是社会的,当下的,在这里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标准,能解决问题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审美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私人问题,事实上,有很多解决了问题的设计,并不是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作品。这并不是耻辱,而是“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的动力所决定的。审美必然要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才有价值,艺术的审美与现代性启蒙之“双重标准”中的任何一端,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综上所述,设计伦理所体现的是设计过程中设计与人的和谐关系,艺术设计将从“至真、至善、至美”的角度出发,将伦理道德守则内化与生活产品,将真善美守则臻于“润物细无声”,用艺术设计搭建通往人类艺术化生活的桥梁,使人类生活潜沉到对设计的伦理思考中去。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