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结合本专业,讨论设计时的设计伦理。 — 152-湖北工业大学-宫化城的回答

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伦理

环境艺术设计,从属于建筑设计范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可以宽泛的理解为,以室内外空间施工规划与陈设设计为主的一门学科,最终目的是依据不同场景和需求,尽可能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满足所使用者,解决人与空间的矛盾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计划的大力展开,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从最初简单的类似“室内装潢”式的研究,深入至人的需求与自然条件完美融合的研究。在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时,为达到设计目的,设计伦理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设计伦理贯彻到整个设计流程中,我们才可能得到近似完美的,适合绝大多数人民,也更加适合自然的好设计。设计伦理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纳克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主要是一种对于设计目的性的新看法,以及对当时社会一些错误的设计理念的批判。简单来讲,更主要的是一种设计中的解决冲突,达到和谐的关系。对当下设计界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将从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探讨一下设计时设计伦理的运用以及对设计的重要影响。

1,设计中大众与小众的和谐

设计伦理提出,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大部分都是公共空间,或者能够影响大多数人的项目,因此解决广大人民的问题,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问题。而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仍是较为普遍,未实现经济完全自由的人群,这也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不可越过的问题。早在现代设计尚未完全成型的十九世纪,重要的设计理论先驱约翰·拉斯金就鲜明的提出过设计的大众化,社会主义原则,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想法只能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乌托邦幻想,随后的威廉莫里斯更是进一步实践了这一理念,但仍是象牙塔的产物。后来由于工业化的大量普及,以及战后美国消费主义设计,商业设计的风靡,这一理念似乎慢慢被淡忘。应将经济情况纳入设计考虑范围内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也慢慢淡出设计前的准备阶段。在密斯凭一己之力改变都市天际线的进程中,以非洲国家为主的较为贫瘠的国家似乎仍是一片“净土”。2022年,非洲籍建筑设计师弗朗西斯·凯雷荣获普里兹克建筑奖,其建筑作品主要是依据非洲当地材料,就地取材,以其特有的“乡村肌理”效果与当地自然完美融合,与气候完美应对。设计建造了大量图书管,乡村学校,等教育建筑与社区工程,正如他一直坚信的理念“不能因为富有,就理所应当地浪费材料。也不能因为贫穷,就固步自封不去尝试追求品质”。凯雷的一系列设计,对于我们国家较偏远的,气候环境恶劣地区,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蓝本与案例,鲜明的为我国西北,云南等欠发达地区的设计指引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设计理念。在我国本土设计中,建筑设计师马岩松的《泡泡胡同》项目,也较好的体现了设计伦理概念的运用。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北京为例,由于规划与发展存在矛盾,大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老胡同无法拆迁,居民至今只能蜗居于数百年前的四合院中,几户人家同居一处大杂院的情况比比皆是,由于房屋年份太久,大量基础设施缺乏,院内住户没有单独的会客厅,乃至独立卫浴等私密空间都是缺乏的,这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怎么在发展与生活间达到一种最优解,在旧城改造与文化保护之间僻开一线乐土,马岩松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一种还处于微观乌托邦式的尝试—泡泡胡同,即在原有四合院的空闲空间中,因形付势,以不锈钢材料为主打造类似“泡泡”结构的私密空间,最大程度的保留原址的同时,切实改善了居民生活。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其余城市旧城改造提供了良好思路,也较好的契合了设计伦理中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

2,设计中健全与缺陷的和谐

设计伦理提出,设计不但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设计伦理中的残障人士应该理解为行动障碍人士,如今的无障碍设计服务对象也已经不止于残障人士,还囊括老年人,孕妇,儿童以及负重者。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截止2020年,可统计的残障人士数量占比达到总人口的6.21%,其余行动障碍者更是占据较大比重。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鲜有遇到行动障碍人士出现在公共场所,原因在于,我国早期的城市规划设计,缺失这一重要的设计伦理概念,大多数老城区以及一些新生市中心仍缺少对应设计。大学期间,我们曾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究了学校周边主要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计,结果显示,除地铁站内外,有较为完整的,有效的无障碍出行设计,其余区域的无障碍有效设计,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人行道的指引盲道破损,盲道指引符号铺设错误,轮椅专用坡道角度不科学,爬升困难,易发生下滑危险,部分无障碍电梯非专用轮椅电梯,电梯门宽度不适合轮椅调整进入等问题众多,究其根本,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未考虑这一问题,属于意识的缺失,由此足见设计伦理概念的重要性,随着人体工程学的深入研究,针对残障人士,行动困难人士的专属数据也在不断更新,面对国内这一内容的暂时性短缺,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们,怎样将虚拟的数据通过设计,通过城市规划,来实现人人享有自由的空间,完成为行动障碍人士的“补天”行动,在今后的设计活动中至关重要。

3,设计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设计伦理提出,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地球资源服务,这种对于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考虑,已经被重视并发展成后来的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理念,这一理念也在设计的不同方向,不同门类中得到了同样的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空间建筑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生。在现代设计形成之初,美国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莱特,以及北欧现代设计之父阿尔瓦阿尔托,都在此类方向做出过重要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年提高,对乡村振兴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大力发展,这一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尤为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核心,都无一例外的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发展着。良性可持续性发展也一直是我们的主旋律,敬畏自然,不过度索取也一直是我们行动的原则。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可再生式建筑材料也涌入环境设计行业,我国自古以来就作为建材的竹子,近年来也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建筑行业,通过热压竹纤维达到类似钢材的效果,取材的竹子也属于可再生的速生植物,相同的案例在国外也发展出了菌丝体建材,藻类生物复合水泥以及甘蔗渣砖块等。我国正在举行的杭州亚运会的主场馆,公共场所的设计更是秉承了绿色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提出“无废”的概念。从建材,到赛后场所再利用,达到最大程度的无害化,资源化,可持续设计,为世界其他赛事建设以及工程建设都提供了重要的积极案例。

综上,我们在进行设计活动中,应将设计伦理设定为一种伴随式的“设计哲学”,阐述自己设计思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设计伦理中提到的问题,如,我们所做的空间规划,有无考虑普通大众的使用?有无必要的无障碍设施?有无注意可持续资源的使用?将设计伦理作为指引,近乎完美的接近既定目标。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