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设计理念 — 12-张启迪-浙江工业大学的回答

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设计理念

提纲:

总述 社会生活 人 自然 社会三者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论点

①人与自然 产品设计 

设计理念 绿色可持续 创新设计 服务设计

②人与社会 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与文化 亚运会 IP 

艺术与商业 波普运动

③社会与自然 环境设计 

以人为本 勒柯布西耶机械美学 

数字孪生技术 新型智慧城市 雄安新区

总结  中国制造2025 人人都是设计师 

现如今,设计早已是多元化的时代。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不像以往只为解决简单的造型和功能问题,设计师所具备的社会责任也不再是简单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面向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性问题。由此,设计师的职责从以用户为中心逐步转向以人和生物体为中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形成新的设计范式,解决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产品设计建立人与自然交换的媒介,视觉传达设计为人与社会的沟通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环境设计以自然和社会为基础,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空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设计类型的不同呈现出设计理念的多元化,如生态、可持续、创新、智能、服务、系统设计理念等。设计理念的极大丰富,也为实现全人类向好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

1 产品设计—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产品设计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对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对象的造型活动,是追求功能和使用价值的重要领域,是人与自然的媒介,因而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1.1 “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生态设计理念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溯其本质就是“人与物、物与自然、人与自然”三者相互协调,寻求和谐共生的长久趋势。“物我同一”则强调人类主体与造物客体之间的协调统一。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设计观,不仅体现在造物活动中对器物的取材、功能上,还形成了潜在的社会标准。如《考工记》中记录有关传统工艺造物活动的准则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著,然后可以为良”,只有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的物才是良器,这一造物过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智慧。

1.2 “节约环保、物尽其用”的可持续设计理念

设计具有两种属性,商业性和公益性。当设计的公益性回归设计原则并主导设计时,绿色设计应运而生。绿色设计倡导资源节约、循环可回收和再利用;其设计思想是设计师在看到盲目设计对环境和生态破坏的反思,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环境结合的产物。世界级艺术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讲述了设计师可能会遇到解决人类需求的问题,重视设计师所具备的社会及伦理价值。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是做适合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某一种元素,而不是去创造商业性价值,也不是在设计风格的某一方面进行竞争。他重视的是设计应考虑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不可以胡乱设计浪费资源,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服务。设计应成为人类需求和生态之间的桥梁。

1.3 分享型社会服务设计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设计必将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孪生等多重技术,建设智能化城市和未来社区空间。面对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饮食、老龄化等生活方式的问题,以分享型的社会服务设计应对上述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是有必要的。对解决问题的外部因素的认识是对人类已有产品或服务系统的修正和革命,服务过程的目标是做“事”和解决问题,而非偏执于“物化“的产品设计。

服务设计诠释了设计最根本的宗旨,即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活方式。人类的文明发展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技术、商业、伦理与价值、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的过程。服务设计聚焦了设计的根本目的,即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占有物质、资源的欲望,而是服务于人类使用、解决生存、发展潜在的需求。这正是人类文明从“以人为本”迈向“生态为本”的价值观变革。因此,分享型服务设计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门。

2 视觉传达设计—构建人与社会的命运共同体

视觉传达设计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传播的信号、符号的设计,即讲“听得见的传达”转变为“看得见的传达”,是一种以平面为主的造型活动,是人与所属社会间的精神媒介,因而构建了人与社会的命运共同体。

2.1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交融的创新设计理念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人与人沟通的媒介,也是文化符号的载体。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符号转译过程的创造性表达。以亚运会宣传片《水上英雄会》为例,生动的展现了一场艺术家与AI科技共同探索的视觉盛宴。杭州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是互联网之都、数字之都,同时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她蕴含着现代、科技与未来,也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水上英雄会》是以三维建模、AI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多媒体文艺作品,它以水墨画为基调,诠释了中式美学又融合了科技质感,创作出杭州独有的“水墨烟云风”。用数字技术体现传统与科技的融合,表达着关于杭州的中国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符号输出方式的创新突破。

2.2 艺术与商业共生的商业设计理念

设计的商业性一直以来都被艺术家所诟病,自美国汽车领域的有计划废止制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以来,如何处理设计的艺术与商业性、社会伦理性与公益性的平衡,成为设计界不断探索的话题。近日,茅台与瑞幸的联名极大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了消费者用“低价”获得“高端品牌、身份象征”的“虚荣”心理。其设计师潘虎在谈到自己的设计时,他认为设计的商业和艺术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促进。商业中也能涌现出价值的创新,特别是在文化创作领域。只有市场足够自由,设计才可以自然成长。

由此可以看出,潘虎承认商业与艺术的融合所带来的设计价值。而这并非当代设计师独有的设计观念。追溯设计的历史,不难发现自波普运动开始以至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均体现着设计的艺术与商业共生的设计理念。

波谱艺术运动源于战后西方各国进入丰裕社会,大众对于国际主义风格冷漠、单调的不满,用夸张、艳俗的色彩表达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波谱艺术的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艺术家创作的题材都直接取材于充分商业化的日常世界,传递着商业主义的实用主义观念,把产品作为艺术品,从而创造商业性的艺术。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基本接纳商业性艺术的直接效果:机械的、冷漠的、快乐的和引人注目的色彩,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将商业形象融入到设计与艺术创作中,这不仅引领了英国的设计风潮,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折中也迈出了第一步。

3 空间设计—构建社会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空间设计是以整个社会和人类为基础的,以大自然空间为中心的设计,是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媒介,因而构建了社会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由于空间设计的空间范围太大,应该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即人类能够生存和生活的场所。这个场所必须具备人类存活的必要条件,以充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

3.1 以人为本,实现人类幸福的人文设计理念

设计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其核心是人,目的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在建筑设计领域,勒•柯布西耶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就提到他的设计目的不在于设计本身、工业化的目的,也不在于创造“新工具”,而在于“在美好的住宅中生活以增加人类的幸福。”他的设计思想是对传统审美价值观的反对,以重建全新的机械美学观,创造设计的新精神。其设计思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房子就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二是模数观念。这在他为低收入人群设计的住宅—胡福让小工人住宅中均有体现。模数观念更是将人的形式以“模数”的关系的方式呈现出人与物的和谐价值理念。勒柯布西耶从未停下探索人类幸福的脚步,在后期设计的朗香教堂是他所提倡建筑设计六原则的集大成之作。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贯穿于柯布西耶的每个作品中,同时也影响着时代的设计审美原则。

3.2 数字孪生,引领智能化发展的科技创新设计理念

数字孪生是一种数字化理念和设计手段,它以数据与模型的集成融合为基础,通过在数字空间中实时建构,基于数据整合分析模拟物理生物实体生命周期过程,最终形成智能决策的优化闭环。目前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数字道路智能化项目就是大规模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础运用新模式,催生面向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运维、运营、参与城市协同治理的新模式。以全息智慧路口的应用场景为例,就是将车辆映射的位置信息、速度信息等在孪生模型实时呈现,并基于各类智能算法实时预警并统计各类事件数量,在三维空间实现交通状态检测,行人统计等多功能。通过数字孪生、物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运用,创建智慧城市,为人类提供更高质量的未来生存空间,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议题之一。

综上所述,当今设计的语境以人、自然、环境为基调,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关系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应对当下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中,中国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供结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之目标,中国设计承担着巨大的重任。建立“分享型、服务型、社会型”产业创新的新产业结构、系统产业生态的“社会设计”研究将是我国未来设计的立足之本。随着信息交流速度发展愈发迅猛,设计师也不再只是利益合作关系,需求者也可以成为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参与者和旁观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产生创造性的设计。因此完成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在提出中国方案的基础上,应鼓励全社会人民做设计,人人皆是设计师的良好态势。设计为人服务,为人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设计领域的共识,也是整个社会的共识。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