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结合本专业,讨论设计时的设计伦理。 — 46-川大-靖童的回答

结合本专业,讨论设计时的设计伦理 传统的规模化、标准化时代已经过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基于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时代。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演变,我们已经由IT时代向DT时代转变。 新的语境下的设计伦理同样需要新的范式探讨与研究,而我们通常所指的设计伦理的范畴相对广泛,从宏观的设计理念准则到微观的产品社会效应,从人、自然、社会关系到设计师、客户、使 用者关系,设计理论都是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同样,以人一自然-社会构成的生活世界三要素为对象,可以将设计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三个 领域,其中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实现信息传播的符号设计、是一种以平面为主的造型活动,是人与社会的精神媒介(如图所示)。下文试图结合本转专业暨视觉传达设计,对于设计时的设计伦理展开论 述。 视传 一、设计伦理现状 社会: 空间设计。 自然 就伦理学本身而言,其研究领域包括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描述伦理学。设计伦理学应当属于应用伦理学,讨论的是对设计领域的伦理问题。设计伦理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随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维克多帕帕奈克的理论体系中我们能清楚看到,设计伦理的出现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利益”,而非商业利益或者说其他一些群体的利益。在现今的设计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的 设计往往没有对设计理论困境深入关注,继而出现了“口号化”现象,停留在简单的道德常识诉求,而无法深入到学理的阐明。 (一)设计伦理的“口号化” 帕帕奈克作为发达国家的设计研究者,在其较为深厚的设计文化中激浊扬清,提出了以社会利益为根本的设计伦理,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中的三点:“设计除了为发达国家,也应当为 第三世界人民服务。其次,不但要为健康人服务,还要考虑为残疾人服务。再次,设计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这样的出发点将设计伦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但是,由于设 计师这一群体和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伦理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设计伦理究竟是要解决设计师与客户及同行之间的关系、还是要处理社会与用户的责任,又或者 说设计师应当怎样对待作品与自然的关系呢?设计因其具有自身的矛盾性而导致设计伦理考虑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不同情况下设计可以用来解决不同的问题,也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因此需 要有不同的伦理考虑。正如有研究学者所说“设计师的核心素质就是设计判断力”,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由于某种产品满足了第三世界的需求就符合了设计伦理,或者某种产品符合了绿色设计需求 就符合了设计伦理。”如果设计师对人类现实生活处境和社会发展愿景的思考缺失,设计伦理便会沦为口号化。莫里斯认为设计是为大众服务,但他却以通过反对降低生产成本的大批量化工业生产来 反抗工业产品的美感缺失,一味强调手工艺、增加了平民大众不必要的负担,他的事务所生产出来的装饰品价格昂贵,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资产阶级的设计,这与为大众而设计的理念相悖,因而设计 伦理沦为口号化的东西。 ()东西方理论的贯通不足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现存最早的设计理论,主要有《考工记》、《墨子》《庄子》等,栽述了当时的工艺和分类,而艺术设计思想的产生甚至更可以追溯到《周易》,随着十七世 纪传教士进入中国,中国的设计理论便逐渐与西方的设计理论融汇在一起了。因此无论是西方的“设计”、亦或东方的“造物”,两者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 原则与孔子“文质彬彬”的理念如出一辙,又如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也能在赖特的有机建筑六原则中体现等。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人,不应该局限于东方传统设计伦理或者西方现代设 计伦理,正如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念中所提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已经突破时空限制,世界变成一个村落,人与人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强。”设计作为一种交叉学科、作为人 类学的一部分,更应当融会贯通、学贯中西。 二、设计时的设计伦理 视觉传达设计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变革不断发展,科技信息时代背景下大众对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个性化的新要求,同时以“消费异化”、“精神需求”、“非物质化”为主导的当代设计 对于本专业的设计伦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但究其根本都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因而设计时的设计伦理可以大体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传承与创新共生 传承与创新的共生就是要求设计辩证地汲取一切有营养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扬弃地予以继承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复制。这种理念我们能从斯堪的纳维亚民族性与现代性、手工艺与机械化生。 产结合的设计中体现,同时也能从日本双轨制设计发展的四阶段,即模仿一借鉴-发展-创新中窥见。这些博采众长的设计思想与设计伦理给予了六七十年代我国设计师无限灵感,与它们的融合内 核无不相关。因而形成了当时远东平面设计新面貌,即提倡把民族的动机、民族的风格,包括文字、书法与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原则、现代艺术手法结合起开的实验探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了 以陈幼坚、陈绍华、靳埭强为代表的平面设计师,以独特的东西美学设计理念开创了我国平面设计伦理的新面貌。如靳埭强先生的《汉字》系列招贴作品,将中国的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技术相结 合,“通过主观情感加以高度凝练,融入设计作品之中,“极富民族气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这一系列作品充满着生命的律动,仿佛活物一般运动着,启发着设计师们的思考。 (二)科学与艺术共生 传承与创新是设计时设计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拥有内涵与底蕴的设计才是艺术发展的正确路线,设计与艺术自工业革命以来就是设计批评与设计伦理的重要议题。艺术性固然重要,但光有艺 术性而不具备科学的合理性的设计同样是不完整的设计。因为艺术是设计的艺术、设计又是艺术的设计,艺术的创作更多需要满足的是精神需求,提供鉴赏的服务,而设计主要是实用功能,需要服 务于人,需要满足可行性,即一切的设计都在一定的条件制约下进行,所以需要满足科学合理性。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已经由以往的单一的二维平面向多维空间延展发 在多语境下力求与高技术协同发展。新的载体,新的技术手段都使得平面设计更具创造性。例如AR技术,增强现实在平面设计中的实践应用,AR海报能够通过智能设备实现海报上的图像、文 字、音频、视频等元素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互动体验,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艺术展览体验,通过扫描Web AR使观众更加积极参与到其中,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 (三)自然与人类共生 “天人合一 ”的概念第一次出现于《周易》,是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阐释。不管是“儒释道”哪-学派,都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推崇这一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庄子在《齐 物论》中所表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古代造物始终围绕这一生态伦理情怀开展,围绕人、产品、社会与自然的视角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生态设计观。反观未来的可持续设计 也应当是不断平衡 与自然的关系,使其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秉承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实现人一产品一环境三位一体,从而找到生命与自然与设计的适当连接点,使设计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 而不以主宰的态势凌驾于自然之上。从古至今,设计为人服务这一根本目的始终没有改变,造物是人类生存并不断发展的手段,所以从这一维度来说,设计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之 一 从老子《道德经》中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到《考工记》中器物应顺和万物性质和命运变化的规律,再到张载天人合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无独有偶,都是对人和自然两者如何实现共 生,人类社会如何可持续发展的完美阐释。我们应当以古为镜,寻求对可持续设计的启迪,从而通过设计的维度,不断拓宽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综上所述,今日的设计师应当保持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平衡,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设计师必须关注设计的未来性,并具备前瞻性与预测性。设计师必须认识到未来的设计必然基 于人工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重视人文情怀、注重社会审美以及大众共同参与的设计。将伦理学的内容带入视觉传达设计中,让设计伦理意识成为每个设计师的自觉的组成部分,为推动设计 发展和为人类未来谋福利而设计。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