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走向多元化全球化,设计也从最初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发展。对于具有预先干预的设计活动来说,它关乎着社会整个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在面对人们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上设计有助于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与其倡导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也是设计在处理“生态社会”“全球化”问题中所体现出的可持续设计观念、兼容并蓄的发展观。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促进人与人造物的共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以人为中心,这与设计所倡导的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相一致,自工业革命以来,各种个样的设计思潮与流行样式激增,但设计的中心依旧是以终端消费者为第一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层面也发生了转变,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一个人的需求从简单的物理、生理需求到精神层面的需求。从国际主义风格最初所倡导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就是为满足人基本物质生活而提出的,但由于缺少对于人的心理需求的考虑,理性至上原则,导致其走向单调、冷漠缺乏人情味的道路并遭受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后现代主义以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来满足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但最总沦为形式上的复古,一味强调人的精神情感而漠视功能使其无法立足。应此设计在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同时要协调人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已实现设计的产品更好服务与人,“人机工程学”就是以科学研究所得的数据、方法应用到设计中去,以此优化人机关系问题,以达到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更好的服务与人,实现人与人造物的共生。
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推动生态社会发展
“共同体”所倡导的是在我们造物过程中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加以保护,已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实现生态社会。生态社会于设计而言便是做到设计的可持续性,设计具有改变人的消费行为引导消费的作用,消费者所产生的“非理性消费”“用毕及弃”是设计师所推行的“有计划废止”而造成的,这使得人们忽视了生态环境、地球资源背离了生态社会的发展,帕帕纳克便提出任何设计都应该以自然有限资源为前提来进行,设计作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元素,考虑其与社会生态关系是发展的必要趋势,而设计师作为设计想法的提出者,需要履行自身的生态责任,将绿色、可持续、环保放在最重要位置,关注产品的使用寿命、材料、耗能等问题,真确的设计价值观念引导消费者。如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材料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考虑可回收材料、可降解材料,并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多样化设计,诚实地使用材料,考虑设计对环境影响,保证彼此相协调统一。正如《考工记》记载:“天有时,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人的工巧不在于改变自然属性的天然之美,而是利用这些材料达到“天然合一”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此外设计行为上采用适度设计,其作为设计活动的方法,重在纠正设计不足与设计过度等不理智的设计现象,应以适度设计和谐发展的目的,致力于满足正确、理性和适度的诉求,要求设计主体应从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度的设计手段和方式,遵循设计原则和规律,不能过偏,不能失调,不能毫无节制,且应随时适应、环境、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以此营造“生态社会”。
二、 兼容并蓄的设计观念推动全球化发展
“共同体”强调的共生关系不仅仅表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同样也是各国之间的互利发展和谐共生,从而实现“全球化”。设计便是以兼容并蓄思想去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共生。二十世纪60年代国际主义设计的是发展形成了统一的设计表达语言,这种标准化的视觉符号的确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但与此同时也破坏了各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促使设计在坚固功能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有关社会文化的问题,日本设计“拿来”后的崛起不仅仅因其名族的审美意识与现代设计推崇的功能主义、极简主义向契合,更多源于其自身善于挖掘本土资源,使得理性的设计中兼具柔情的一面,如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在保证好功能的前提下,将自然形态的柔美融入设计中去,同时也是日本“神”道教中对日然敬畏的一种体现。如果没有自身文化的支撑他的设计只会成为空中楼阁,同国际主义风格的严肃冷峻缺乏人情味般无趣,应此有“拿来”也应懂得“兼容并蓄”以达到“共生”,实现设计多元化走向全球化。
可见设计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下,是不容小觑的,在设计思维的影响下,对于维系人与所造器物、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此设计应始终守住初心,协调好社会之间关系问题,为世界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