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西双方在漫长的设计发展历程中,对于设计的定义基本是围绕人解决问题而展开,虽落实于具体实践各有不同,但分析其发展内涵对于当代设计师依旧有着学习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东西方的设计概念对于当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定义;发展;当代设计
中国古代的设计等同于造物与经营,在广义上指人为地谋定一个计划,并让人按照这个计划行事。而在西方,1786年的初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于设计的解释:是指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虽定义略有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设想、计划和提出方案,既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定形式、图示的创造过程。中国古代的匠人们和西方的设计师在漫长的设计历程中不断地拓展设计的维度,贯彻天人合一的精神,通过对设计分工细化合作来统筹规划,制定标准化制造体系,将产品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对当代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一、 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设计师将设计作为改造世界的方法,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应当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达到对人—自然—社会的平衡,顺应自然规律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早在《考工记》中对于“工”的解释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匹者,然后可以为良。在明代家具设计中,我们便可充分感受这一理念的实践效果,工匠们设计时采用天然的木材,不予上漆或是焊接,追求材质自身的特点,造型与结构简洁流畅,木材既可再生,又充分展现自然之美。通过“人与物、物与自然、人与自然”三者相互协调,使产品成为符合社会长期发展的良品,寻求和谐共生的长久趋势。
随着工业4.0的到来,自然环境亦受到极大影响,我们更应该不断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秉持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倡导可持续设计。例如探索茶叶板、菌丝等环保材料在制造时的可行性,为产品带来更多的可能。贯彻“天人合一”的理念,让设计服务于人、服务于自然,实现人、产品、环境三位一体,从而寻找生命、设计、自然的适当连接点。
二、 细分领域的协调合作机制
工业设计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解决过程,要求我们深入钻研单一领域的同时,拥有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跨学科交流,共同完成策略性解决问题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设计流程是一个不断细分、设计师各司其职的过程。进行生产的工匠往往被细分为若干种类型,例如在《考工记》中将攻治木材的工匠分为七类,攻治金属的工匠分为六类,攻治皮革的工匠分为五类等。这种依据材质划分大类后再分工细化的方式,让每位工匠拥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充足的精力深入钻研该领域,因此往往能够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并且他们在制造流程中也能依据流程,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产品的研发生产。
而如今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充裕,人们对于设计的需求也由物质逐渐转向非物质,这对设计师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师不能进行闭门造车,必须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协同工作。我们对于交互产品的研究应是如此,在统一后的界面标准下,深入探究人与机器的操作方式,并与开发人员沟通协调,共同实现产品落地。让设计提供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三、 统一标准的批量制造体系
若使设计真正面向大众服务,就要求产品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能够大批量生产,降低价格,让普通民众拥有消费能力,而标准化的流水线式生产模式为这一构想带来了可能。
东西方在设计概念中对于规范化的描述使我们能够感受前人对于标准化生产、设计服务大众的探索。古代中国的设计有着设计及计划零件的形状和配置的含义。自秦朝统一度量衡到同一马车与战车尺寸,中国便对标准化生产、预制零部件装配有了成型的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随后迅速扩展到陶瓷、纺织、家具等一系列民生领域,推动着大众物质生活与精神愉悦的双重提升。而西方进入工业社会后,设计成为了一门独立分支。例如美国设计师为了使产品适宜机器加工生产,制定规范化图纸,简练产品造型,推动标准化大批量工业生产,形成美国制造体系。二者对于标准化的探索推动着大众消费市场的繁荣,让普通民众从设计中受益。
当下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完整配套的工业制造体系,这为我们设计构思落地、让普通民众享受设计带来的便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代设计师应借助现实条件优势,不断进行思维突破,让创造力与标准化齐头并进,坚持优良设计批量化生产,做到人人均可创意生活。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经营与谋划,还是西方的design,都是将现有情境向着更好方向引导的行为,这与工业设计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的回应,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定义不谋而合。尤其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设计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设计的领域越来越多,探讨的范围不断深入,设计绝不仅仅是构思、构图、规划、造型计划,而是扩大到以地球,生命,历史,人类智慧为依据对于未来的想象,当代设计更需立足前辈经验、依托现代科技发展,创造适合大众的,美善相乐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