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根据以下材料,结合具体案例,谈一下你对设计形式与功能的理解。 — 48-南理-丁晨阳的回答

总起

引出历史上形式与功能之间的探讨,提出服务核心

德式风格——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北欧风格——人存在的意义和自身体验

日本风格——使用者主导

总结

观点

石器时代的一块石头,可以被人们打磨制成具有捕猎功能的工具;现代的一副装饰画虽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属性,但其具有的装饰属性亦可被称为满足人审美需求的“工具”。纵观整个人类造物史,设计的形式与功能始终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而我认为无论是哪种处理方式,都离不开其所在地域背景的影响,同样也是不同历史时期设计发展的选择。

从造物伊始,到现代设计的批量化生产,再到互联网时代物品生产与流通的全球化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经历着“大众化”的过程,无论我们怎样去定义“设计”,无论设计经历了怎样漫长的发展或剧变,毋庸置疑,设计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享用。形式与功能的背后,是人的需要、人的欲望。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设计逻辑的最终目标——服务于人。

德国的以人为本

20世纪初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并不是风格探索的结果,而是当时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发展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从当时的消费市场来看,“一战”后的德国物资匮乏,同时面临巨大的战争包袱,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提高德国的竞争力,设计师从建筑领域开始尝试新材料和快速生产工艺,并因赋予建筑新功能而重塑了建筑的特征。这种被总结为“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方法,自19世纪末路易斯·沙利文始提出,到20世纪初期才被新建筑艺术家以服务战后生活为目的而落实下来。德式简约与低成本的改善民生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表达的是一种对以人为本的核心追求。

北欧的用户体验

在欧洲大陆发展现代主义的同时,北欧也受到功能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地域之偏,北欧设计师得以与激进的现代主义保持距离,并因此发展出与其相区别的功能主义,这种区别可以回溯到北欧哲学以人为立足点的思想内核。另外,二战后的北欧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广泛的福利制度。经济上的富足和政治上的民主消除了阶级差异,设计师所关注的“人”得以普遍化。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北欧产品大多是普通民众可以买得起的日常用品,且以手工艺作为参考资源,本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形成了视觉上朴实但功能好用的特点。产品造价、人机工学以及消费者感受,共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无不体现着北欧设计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和服务于人自身体验的探索。

日本的用户主导

受密斯凡德罗思想影响,日本也根据自身的历史地理背景发展出了独特的“简素”风格。日式之“简“,受传统禅宗思想影响,”简“在设计师主观限定的缺少,”简“在理解方式的直接性,深泽直人称之为”多样性“。深泽直人自己也曾相信有一种完美的形式能应用到所以设计之上,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这种完美是在设定某种状况下才会出现,”多样性“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与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多功能性不同。而一旦有非常明显的设计师的规定性来规范使用者的行为,或确定物品的功能,那就是一种多余,日式的“极简”正是对这种多余的俭省,服于人的行为的返璞归真。

世纪中叶流行的北欧风格,以日常生活用品为设计对象,追求朴素和适用,并以服务体验为设计重心,取代了设计师风格化的表现。就功能主义之“功能”来说,它是消费者之舒适体验,与“物”形成对立面。21世纪初流行的日式风格,以消费者行为为设计对象,追求直接简便的操作体验,去除一切与此无关的设计,这是信息时代的选择。其形式在于舍弃烦琐的理解方式。就功能主义之“功能”来说,它是“物”与“使用者”双方力量的融合。故而,各种形式都是不同时间和社会背景下的选择,而选择的背后是以使用者为导向的服务意识的驱动。

我认为,21世纪初的设计界需要日本设计的形式。对于大量涌现的信息设计,消费者很难从物的形态去判断它们的用途和操作方法,传统的产品语意学虽然也力图简化认知,但其思考方法还是依托设计者对产品的初始设想,而非更多基于使用者的本能反应,所以没有发挥出消费者的下意识和身体感官的优势,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时期设计的重心是如何让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更加简单地理解、更加方便地使用商品,而不再是如何以产品耀眼的外观及多样的功能来吸引消费者注意。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