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反思(孔子文质相宜)
综上:设计的核心主旨永远是人的需求,对形式与功能的探讨在于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
好的设计是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的,设计的功能性即设计的实用性,它阐释了产品的运作方式;设计的审美性即设计的重要性,关注的是产品形式所传达的意义。不论是遵循功能原则还是审美原则,设计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其重点在于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应既符合科学技术功能又具有审美内涵,设计师应统筹好两者的关系,以此更好的解决人类生活中的问题。
一、开端:形式追随功能
关于“形式与功能”的议题,基于人在不同时代的需求不同,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呈现着不同的模式。
回顾历史,从设计的开始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就不可分割,在旧石器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与自然界作斗争,此时的设计是基于生存目的而进行的设计,功能等于形式,关注的是实用性。到了手工艺时期,在满足生存需求后,形式不再等于功能。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尖供和尖塔指向苍穹,表达了一切指向上帝的宗旨。形式更多关注的是表达和意义,开始成为文化和政治上强有力的符号或者象征。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步完成,人们对轻工业的重视促进了设计发展,设计先驱们开始正式探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19世纪末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明确了功能在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此时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包豪斯继承之前的设计精华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对设计的功能与审美做了科学和理性的规范,填补了之前功能与审美之间的鸿沟,为功能与形式之间关系贡献了新的智慧。
可以看出,从史前设计到包豪斯,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会随着时代以及人们的审美认知不断变化,但其核心主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以此更好的服务产品与人之间的交互。
二、高潮:形式第一,功能第二
探讨产品的“形式和功能”,其本质在于想要通过产品的外在造型设计向用户揭示产品的内在结构,设计者通过对形式和功能的协调,使产品具有语义上的价值,从而达到与用户间良好的沟通。但过分的注重形式,自然会忽略产品的使用价值,其结果会造成“内外不一”,造成设计上的混乱。
设计史上,使形设计走向极端的案例就是美国的商业设计,20世纪20、30年代美国人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出商业设计,设计变成一个纯商业的竞争利器。设计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和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和刺激,形式与功能本末倒置造成设计上的混乱。例如奥罗`赫勒设计的流线型订书机,完全是一件纯形式的产品,由于流线型的壳体罩住了整个机械部分,只能通过按键来操作,违背了产品的易用性。本来顾及人的心理需求的风格,却发展成极端的形式主义,造成功能与形式的“内外不一”,可见如果过度追求形式,将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就会违背设计为人服务的核心目的。
在我看来,设计需要追求形式上的美感,但不能因此就将功能的地位放于其后,不然就会造成产品的使用价值被忽视。设计的审美固然重要,它是人们对美本能的追求,但审美只是设计的一部分,只有将审美性与功能性联系在一起设计才会有价值,优秀的设计者会协调好设计与功能的关系,使形式与功能相统一。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对使用功能不再迫切,但即便如此外观也不是设计的全部,好的设计一定是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三、反思: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设计的终极目的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孔子在《论语》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的“文”为事物的外在表现,即形式。“质”为事物的内在品格,即功能。质朴胜过纹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质朴就会虚浮,质朴与文饰的比例恰当,然后才会成为“君子”。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反映着形式与功能并重的设计思想。既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综上所述,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始终是经久不衰的话题。综合来说,最好的解读办法,应该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我认为的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是和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在当代,随着随着时代、经济、技术的变化,人的需求从单一到复杂,设计要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产品-人-社会-自然”这种系统的理念逐渐步入人的视野。无但论是从物到事的设计观的转变、从产品到系统还是从物的设计到非物的服务和体验设计,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是人。对形式与功能的探讨,其重点在于更好的服务于——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