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中的一种设计流派,它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随后扩展到其他领域,在各个领域都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是对以"少即是多"为中心的国际主义的反对,高度强调装饰性,主张从历史中汲取装饰动机,与现代主义的冷漠、严峻、理性化形成鲜明对照。
一、后现代主义背景
二战后,国际主义席卷欧美,成为西方国家主要风格。使世界建筑日趋同质化。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民族地方特色消失,建筑城市面貌单调刻板,缺乏人情味。 而处于经济发展繁荣时期的消费者不满足于仅仅是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设计,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渴望更多装饰形式和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单调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和商业竞争,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生。
二、后现代主义特征
后现代主义针对现代主义后期出现单调、缺乏人情味的理性而冷酷的面貌提出反对和修改,后现代主义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个人的、传统的、重表现的形式,塑造出多元化的设计特征,生动又活泼,繁琐又杂乱。其特征一是装饰主义,高度强调装饰性,采取符号学的手段,从精神方面反对、嘲讽和调侃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娱乐性明显。二是隐喻主义,继承借用现代主义的构造和功能,讲究形式的象征性。强调建筑地域的自然属性,注重建筑的精神内涵。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引用某些历史上的要素;将之用于新建筑中,使人一见就会产生历史联想,从而赋予建筑深刻文化内涵。三是文脉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师认为国际主义千篇一律的风格破坏了城市原有的风貌和传统文化,试图重建城市文化,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创造性地表现历史和自然文脉性。追求形式的历史内涵,装饰折中、含糊、不交代结构。
三、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及思想风格
一、罗伯特·文丘里——装饰的、历史的、折衷主义的
文丘里是20世纪的主要建筑人物之一,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在他的设计中,常常用大面积的窗户去扩大传统的半圆形窗户,这样的圆形窗在他设计的建筑中经常出现。设计追求典雅富于装饰的、历史的、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造型简单明快。
在《建筑的复杂与矛盾性》中,他反对国际主义打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旗号, 用统一的语言削弱建筑潜在的多样性。他批评了“少即是多”背后所指涉的对建筑面对的复杂问题过分简化的一系列设计手法,他认为承认建筑是复杂的系统并不会否定路易斯·康所说的“追求简单的欲望”、“通过真正的复杂才能形成明显的简单”。失去复杂性时,简单成了平淡,这是对建筑可能性的抹杀。他认为建筑的生成应保留一定程度的兼容并蓄,应对各种矛盾、即兴活动,不加绝对的排斥。《建筑的复杂与矛盾性》就希望让人们重新正视这些复杂的现实,并发掘建筑可能存在的力量,他认为建筑师可以通过衡量得失做出决定,保留什么可行,什么可以妥协,什么可以放弃,在何处采取特定的手法,而不忽视甚至排斥设计要求和结构在多种法则并行下必然出现的矛盾。他的设计的安娜皇后椅是一次大胆的实验,文丘里借鉴了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艺术革新运动的标志性符号(谢拉顿-齐鹏戴尔-哥特-新艺术),融合到一张椅子上,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渴望唤醒被现代主义安配已久的民众。
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文丘里用更为直接和犀利的方式对现代主义进行了讽刺和戏谑。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的合理性正面质疑,认为阐明建筑依赖于人们对以往体验建筑时的感知和理解,以及情感的联想具有象征性的元素必然出现在建筑物中,而现代主义不加辨别地排斥它们,这不符合人的一般感受。他对建筑的表征方式归纳成两种:1)“鸭子”指单一、冷漠、缺乏时代感的建筑设计;建筑的整体形象直接表征其内部功能或意义 2)“装饰外壳”指采用为良好目的服务的装饰手段形成的建筑风格——在建筑的立面上对其功能和意义进行表示,而其剩余部分只是仅满足基本功能、没有任何设计的遮蔽所。他强调在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上,鼓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彻底分离”,鼓吹以杂乱、怪诞、暧昧为美的建筑学思想,认为建筑师应该像市井文化学习。文丘里设计的栗子山别墅(母亲之家)应用了传统住宅的坡形屋顶形式,住宅的立面中间有意的开出了一道三角形的山花墙,而门上的弧线则隐喻了古典建筑的拱券,尺度不一的窗户以及背面,故意的弯曲又引用了罗马的弦月窗,这一切都使得这座建筑具有复杂暧昧的美学特征。既对称又不对称, 既开敞又封闭,既简单又复杂,体现了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2、迈克尔·格雷夫斯——趣味的、象征的、富有意味的
迈克尔·格雷夫斯是美国建筑家,奠定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人物。他的设计讲究装饰、色彩及材料丰富,综合画家建筑师双重技术,摆脱国际主义一元化现在,走向多元化的装饰主义。
如,设计一款新水壶,两项要求:能快速烧水,且有美式风格。格雷夫斯发现,通过加大壶底面积、逐渐向上收窄这样的造型可以达到第一个要求,但如何体现美式风格仍是挑战。后来他想起童年时在印第安纳州某农场度过的夏日,那时每天都会从开水声和公鸡打鸣声中醒来,所以就在水壶壶嘴添加了一个颜色鲜艳的鸟形哨子,当开水的蒸汽顺着壶嘴向上冲时,哨子就会发出鸣叫。突破了人们对水壶形状及功用的传统认识,甚至升华了用户体验,红蓝配色的哑光塑料与不锈钢闪亮的颜色和材质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壶身与提手结合处加了一个球形来过渡, 体现了趣味性,其中隐藏着一种叛逆。反映出对现代主义单调、刻板的不满,希望通过设计使产品设计呈现多元化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借鉴皁期和流行文化元素,用明亮活泼的色彩、幽默的视觉玩笑租文剧化的尺度变化来挑战大众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力图将个性重新注入设计之中,并达到娱乐效应。格雷夫斯以形式告诉大家,原来“高级的美”不止于现代主义中功能与形式绝对统一带来的秩序感、一致性、干净直白,也可以是趣味的、象征的、富有意味的。
3、菲利普·约翰逊——结合的、隐喻的、创造性的
菲利普·约翰逊是获得普立兹建筑奖的第一人,先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现代设计运动,与密斯合作的西特莱姆大厦是其成为世界设计大师的转折点。 约翰逊代表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讲究保持古典主义完整性的一派。在设计中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同时也意识到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
在为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部(1982)所做的设计中,他的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是引起争议的后现代的里程碑。结构是现代的,而形式上大楼采用了文艺复兴教堂底座和齐彭戴尔立柜造型,并借鉴希腊山花墙的设计,用现代材料对历史文脉进行创造性的重新演绎,也体现了一定的折中主义立场,把历史上古老的建筑构件进行变形,加到现代化的大楼上, 将装饰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有意造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
总之,后现代主义的这三位大师在现代主义发展到极端冷漠时,提出人的重要性,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国际主义风格形成垄断时,开辟了新的设计形式,丰富了设计样式,使设计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历史传统文化被排斥时,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历史和传统文化重新发扬起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提高人们对于社会责任感、保护环境的呼声,还使设计朝着可持续、人情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后现代主义缺乏明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宗旨,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挑战都在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上,没有涉及思想和核心,但为后世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设计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责任,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设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