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在数字化背景下,设计师如何利用新技术与媒介促进传统文化(非遗)的传播与保护?
提纲:
1.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的现状(需要新的载体)8
2.视角转变(设计师&非遗)16
手工艺人→设计师→设计团队→__不再拘泥于设计师的身份
(内容创作者和创新者,非遗传承人)南翔、李子柒
3.数智赋能(现代技术&非遗)14
日本双轨制(日本非遗数字化1保护传承2文旅)
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融合(数字敦煌)
4.非遗活化 内在精髓(人&非遗)12
与真实需求结合(文化产品)
5_._总结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岁月长河中创造的精神文明,在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中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相关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新生,需要借助数字技术与智能化手段,来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难的困境。这要求设计师转变视角,运用设计思维解决推广难的问题,以实现“数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设计师身份与视角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行业发展迅速,设计的概念也逐渐变得宽泛和复杂,设计需求也呈多样化发展。从手工艺时期,依靠手工艺人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再到工业化和现代设计时期,设计师职业确立,处于设计驱动的开发阶段,形成设计团体。最后,到数字化逐步发展的现在,设计师作为个体,已经不再拘泥于设计师本身,在此基础上,在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的问题时,设计师的角色与视角应逐渐转换为内容创作者和创新者、非遗传承人等。
自媒体博主李子柒以极具东方美学的影像设计与叙事方式,展现了设计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她的视频中,以“漆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细腻呈现。经过设计加工,漆器的精美纹理与复杂工艺变得更加亲民,大大缩短了年轻观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李子柒凭借设计思维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传播的故事和影像产品,突显了设计在提升文化传播价值和再创造方面的独特作用。
数字化赋予非遗新的活力
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数据采集、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多媒体呈现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些国家的设计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如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双轨制,一方面,在设计领域系统的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此外,日本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方面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一是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为导向,以实现更加严谨的还原及再现;二是以非遗的文化旅游为导向,重点偏向场景的模拟和互动的参与。
我国的数字敦煌项目,就是利用虚拟数字模型进行文物修复,通过虚拟重构,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还为未来的研究和修复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在视觉传达方面则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观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沉浸式地体验敦煌艺术。这要求设计师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素养方面经验丰富,具有敏锐的反思意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掌握智能化驱动的设计流程。
深挖非遗文化的内在精髓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传承的内容动力不足、传播的普及度与影响范围较小,设计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因此,设计师需要普及保护非遗意识,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产品之间的关联,进行针对社会公众情怀的产品设计,探索产品人文情怀设计路径,挖掘到内在的文化精髓,从而引起消费者文化消费兴趣、提升国人文化自信与认同。
非遗文化在与现代设计结合的过程中,寻求给人带来更好的文化体验,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以西安的“绒馍馍”为例,店员有模有样地烤馍、夹肉、浇汁,将毛绒玩具制成玩偶版“肉夹馍”,充满仪式感地递给顾客。这种创新设计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美食的回忆,也让年轻人在互动中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乐趣。陕西传统的肉夹馍元素与毛绒玩具相结合,通过模拟制作肉夹馍的过程,让消费者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曾经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新科技、新材料和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各种新思想和观念也在不断涌入,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愈加频繁。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应该在深入理解其文化寓意后从多角度多方位利用现代技术,寻求对传统文化元素利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