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3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在魏玛成立,奠定了德国现代设计的理性主义基础。20世纪40-70年代,德国设计经历了战后重建和辉煌期,乌尔姆设计学院成立,推动了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设计进入信息时代,后现代设计风格出现,德国在坚持其一以贯之的理性主义下发展出向非物质层面的设计又结合。至此德国设计成为世界设计力量中独特的一类,培养出了从彼得贝伦斯到格罗皮乌斯再到密斯凡德罗等一众设计大师。对世界现代设计起到巨大影响和启示。
1.形式追随功能:格罗皮乌斯的创办的包豪斯,才用双轨制教学开创了独特的设计思想即实用性原则在设计中的体现 。“形式追随功能”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强烈的实用性原则。这一理念强调,建筑形式应根据其实际功能进行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装饰性元素,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如东京中银胶囊塔,由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是功能导向建筑设计的典型案例。中银胶囊塔的每个单元都设计成可拆卸、独立的生活单元,满足了都市中人们对灵活性和高效利用空间的需求。建筑的每个胶囊单元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替换和更新,确保建筑在功能上的持久性和适应性。整个建筑的 设计不仅符合“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还预示了现代建筑在城市密集环境中如何高校利用空间的设计方式。
2.设计引入多学科交叉:战后为了重建百废待兴德国,乌尔姆学院开始探索科学化的设计,在此期间将设计与社会学、工程学、信息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交叉学习,探索设计新范式。并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决设计问题。这种开放的学习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背景,也提升了他们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乌尔姆学院与汽车制造商菲亚特(Fiat)的合作项目。其中,乌尔姆学院的设计团队与菲亚特的工程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密切合作,共同开发了城市交通工具的设计方案。旨在解决城市拥堵和污染问题,因此设计团队在车辆的尺寸、材料和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社会学调查来理解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最终,乌尔姆学院设计出了一款符合环保标准的小型车辆原型,其设计具有模块化特征,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环境和需求进行定制和改造。这一项目不仅体现了乌尔姆学院的跨学科协作精神,也展示了学院在实验性教育中的创新成果。为现代设计带来学习范例。(布劳恩)
3.理性主义与商业化、艺术化的平衡。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到来,德国开始实行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边坚持自己的理性化、功能主义的惯性;另一方面接纳商业化的冲击。出现了“青蛙设计公司”等一些新兴独立的设计事务所。青蛙公司在艾斯林格的带领下,发挥形式主义的力量,具有前卫新潮的特点,为德国设计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方向。艾斯林格先后为苹果公司设计了多款计算机, IC型电脑增加了电脑的亲和力,应用“白雪公主”设计语汇,改变了世界对苹果,甚至电脑的设计成见。 同时期的“新德国设计”浪潮,是对当时“激进设计”“孟菲斯”后现代主义浪潮的反应,具 有反功能主义特点。(以人为本、绿色)
总结:德国的设计发展对世界各国设计拥有重要启示,让我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也要在设计时找到理性与人性的平衡。最后还有可持续与环保等方面的未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