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古代造物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脉络,试论述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与思想哲学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 3-北师-谢桓的回答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造物, 孔子强调内容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用与美”的统一是制器的主要目的。 任何艺术都是借助一定的物质而反映特定的思想意识,最终形成物态化的表现。 器具从其出现的时候便带有实用和审美的特点,而且这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 而是两者的内在统一。 总论点 “文质彬彬”的文与质:形式美与功能性的统一 eg:长信宫灯 儒学与《考工记》 (周礼) 1 儒家哲学思想 礼仪制度的约束(功能性),当它体现在器物的形式上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 要求(形式美) “器以藏礼”的礼制观:等级礼制下的功能形式 “致用” 《周礼·冬官·考工记》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厚生与济世的民本思想:世俗化取向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无相关也” “格物增识” 古代造物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脉络,试论述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与思想哲学对当 《天工开物》 代设计的影响 “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也” 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色彩,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你会如何将传统色彩进行设计转 “效用于日用之间” 化,结合你的专业背景进行论述。 日用与效用的实用主义:功能化取向 “贵五谷而贱金玉” 5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生态理念 “制器尚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 《园冶》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的分寸观念 《园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顺天造物 “天人合一”的古老的哲学观念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结论 天地人 《考工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 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中国古代造物哲学源于悠久的中华文明,作为贯穿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不仅创造了广袤的中华大陆的物质世界,更深植于其哲学思维与审美意识之中,体现出厚重的哲学智慧。(概述)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重拾历史经典,洞察前人的思想观念和准则规范,发掘、研究传统造物艺术,是中华民族造物艺术发展的前置条件。(国家战略背景)

中国传统造物活动始终在儒、道、禅等核心哲学的浸润下开展,有着大量蕴含造物美学思想和造物智慧的理论著作,从《考工记》“天人合一”观念,到《天工开物》提出厚生济世的民本思想日用效用的实用主义,以及《园冶》彰显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生态理念,这些哲学思想凝练了古代智慧的精髓,皆有造物主体审美经验的反思形成的设计美学思想和理论阐释。(古代造物著作阐释)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思想哲学,以其独特的哲学观价值观美学观,(价值尺度)正为面临逆全球化、技术迭代、关税壁垒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当代设计,(当下全球BG)提供着深刻而持久的启示。其影响并非简单的式样符号挪用,而是渗透在设计理念、方法、审美乃至顶层思维等多个层面。(当代启示)

  • 古代造物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脉络,试论述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与思想哲学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 总论点
    • 儒学 与《考工记》(周礼)
      儒家哲学思想

      • “文质彬彬”的文与质:形式美与功能性的统一

        •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造物,孔子强调内容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用与美”的统一是制器的主要目的。任何艺术都是借助一定的物质而反映特定的思想意识,最终形成物态化的表现。器具从其出现的时候便带有实用和审美的特点,而且这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内在统一。

          • 孔子所要主张的则是一种不偏不倚的设计思想,强调一个物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功能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等和谐统一的思想和观念。(中庸)
          • 器物既可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在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同时,它本身也被精神化了。(功能满足与精神满足的双重性满足。)在现今的时代中,如果一个设计物仅仅只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功能的要求,即使这个设计物的功能设计已经比较到位,但忽略了人文关怀的精神,没有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仅仅局限在使用和被使用的层次上,时间长了必然是会被人们所厌恶和抵触的,从而被遗忘、被淘汰。所以,重视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从更高的层次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必然成为今后的大趋势,同时也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而“文质彬彬”作为儒家思想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哲学思想的理念之一,强调在设计中实现物的功能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平衡,成为衡量设计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与指导准则。
        • eg:长信宫灯
      • “器以藏礼”的礼制观:等级礼制下的功能形式

        • 礼仪制度的约束(功能性),当它体现在器物的形式上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要求(形式美)
        • “致用”

          • 张道一先生认为:“从上万年前人类就建立起审美的意识,相沿而成一种素质,并以此文化积淀来熏陶自己,使这种意识逐渐升华。反映在工艺美术上,不仅要求造物致用,并且要求悦目舒心。”
          • 《考工记》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中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观念,是“致用”。
          • “致用”:包含有尽其所用和付诸实用的意思。(“物以致用”“物尽其用”)
          • “致用”:物的用途在其所用的场合总是与使用者及其要求密切相关的,故“致用”的含义是“适用”
          • 礼藏于器的周礼规范:(器与礼的关系)
          • “致用”的观念是与器物的使用者相关的,具体来说,是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社会的礼制规范相关的。而这种身份和礼制的要求,在器物的设计与制作上既表现为尺度、形态和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也表现为器物形式上的要求。(身份礼制规范)
        • 《周礼·冬官·考工记》

          • 《礼记》一书曾提出一种思想,即只有采用符合人使用的尺度来造物,才能达到物尽其用和切合实用的目的,如《礼记·礼器第十》中记载:“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梓之厚,丘封之大……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意思就是说,工匠的造物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制作规范,严格按照符合使用者身份的尺度来进行。(使用者身份的尺度设计)(器以藏礼 / 礼藏于器)
          • 《考工记》对各种造物设计的描述中,也包含着对严格的礼仪制度或伦理规范的记录。《考工记》所归属《周礼》,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在古代,一度被归入儒家经典之一。(根植于儒家、周礼)
    • 《天工开物》

      • 厚生与济世的民本思想:世俗化取向

        •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主张通过实用造物改善民生,以“为生计”“为富足”为目的,是一种“服务民众、利济天下”的伦理美学。以“民生日用”为核心,强调造物要服务百姓的生计与日常。

            • 厚生从字面上来讲有使人民生活富足而充裕的意思,见诸《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野议》等篇目中可以窥测出宋应星所关注的日常之物的设计,往往具有以下理想:厚生与济世联系在一起,如赞颂广大人民群众造物活动,抑或揭露富贵人家放高利贷盘剥“耕耘蚕织之辈”,使他们终日“勤苦耕桑,而饥寒不免”,镰刀箩筐还未收藏完毕,收获已被掠空。
        •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无相关也”

          • “丐大业文人”指的是追求功名利禄、科举出仕的读书人;“弃掷案头”就是把书扔在一边、不屑一顾;“与功名进取毫无相关也”则是说明《天工开物》这种技术类著作和传统士人所追求的功名富贵无关。整句话透着宋应星对当时社会轻视实学、崇尚八股的批判与无奈。
          • “此书与功名进取毫无相关也”——劝“大业文人弃掷案头”
        • “格物增识”

          • “格物增识”宋应星结合个人见闻及所思,为人们提供了格物增识(“格物致知、增长见识”)的新视角,他恳请“大业文人弃掷案头”,因为此书仅仅关注生产与技术本身,“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 日用与效用的实用主义:功能化取向

        • “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也”

          • 《周易·系辞上》言:“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也”,体现了“器物的有用性置于造物实现的价值属性的第一要义”
          • “备物致用”的功能观贯穿始终;“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观念历经发展完备,将器物的有用性置于造物实现的价值属性的第一要义,这种朴素的造物伦理观逐渐演变为造物者所遵循的一条铁律,从功利层面来讲,这一造物方法路径行之有效。
          • 所蕴含的功能观与现代设计“形式服从功能”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备物致用的功能观贯穿于整个明代造物活动史,更是对后世的造物活动所追求的方向起着规范与指导作用。
        • “效用于日用之间”

          • “效用于日用之间”设计观念的提出是源自其对社会日常生产、生活的关注和体验,代表了当时明代造物设计领域中一种重实践、轻空谈、重实验观察、轻琐事考证、重实用技术、轻神仙方术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日常之物的设计是一种自发性的造物活动。
        • “贵五谷而贱金玉”

          • 以农本为尊,贬抑奢侈;
          • 作为一种能反映这种价值尺度的《天工开物》,开宗明义地阐释了全书的思想要义——“贵五谷而贱金玉”,从学术类别来讲,宋应星的著作实为家食之学问,将维系生命存续作为一种主要的价值导向,所以《天工开物》中存在诸多的以日常生活实践的功利目标为取向。
        • “制器尚俭”

          •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构筑起“制器尚俭”的设计形式观,在真诚质朴形式表征与毫无造作的形式风格之中构建起物质世界。
          • 一方面,这种设计的形式观贯穿于整部著作之中,并有多处个案分析与论述。如在“五金”章中提及“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值高而无民耳。
          • 另一方面,宋应星从造物价值的本体出发,阐述并赞扬了黑铁、夏服、布衣、褐毡等纺织用品,并对其加工技术与设计的形式表现有着较为出彩的论述,而对黄金、美玉、龙袍等造型精美且审美价值较高的贵族日用之物的描述稍显冷淡,甚至在伦理价值上进行了谴责。
    • 《园冶》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生态理念
      •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
      •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
      •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的分寸观念
    • “天人合一”的古老的哲学观念

      • 《园冶》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天工开物》

        • 顺天造物

          • 顺天造物是中国传统造物精神和价值的恒久追求,《国语·越语》有“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周易》也强调“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些都是一种全面的设计思想。
          • 《天工开物》与西方的“创物”和“造物”说不同,也有与现代不同的“设计”说,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开物”呢?无论是制造、制作还是设计始终强调造物主体的主观性。而开物之物与人是平等和对话的,通过“开”人发现了物的美,惊叹而与物融为一体。
        • 天工开物

          • 《天工开物》则是以顺天造物为基础的造物实践,如《天工开物》之名

            • “天工”是取自《尚书·皋陶漠》“天工人其代之”,
            • “开物”则取《易·系辞上》“开物成务”。
          • 宋应星清楚地阐述了“天工”造物之神奇力量,非人力所不及也,“开物”则是相对于人言,利用自然之力发明创造生产。(辩证关系)

            • 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自然力量在造物中的重要作用,“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强调了人力与自然力的辩证关系,并感慨于天地的包容性,同时也表达了自然规律的恒定性:“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充分尊重岁时节令、不违农时。”
            • 另一方面,则是对工匠主观能动的造物智慧的充分肯定。
          • 宋应星并没有割裂自然与人工之力在造物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奠定了顺天造物作为《天工开物》广博而恒久的实践思想基础。
      • 《考工记》

        • 天地人
        •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 朴素的工艺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是《考工记》全文核心的造物观。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有四个因素起到关键性的因素。一件制作精良的器物不仅需要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还需要材料的精美,制作者工艺的高超。人与自然因素,缺一不可。如此严格的要求也奠定了后世在于造物上的准则,以和为美、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
    • 结论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