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物哲学源于悠久的中华文明,作为贯穿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不仅创造了广袤的中华大陆的物质世界,更深植于其哲学思维与审美意识之中,体现出厚重的哲学智慧。(概述)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重拾历史经典,洞察前人的思想观念和准则规范,发掘、研究传统造物艺术,是中华民族造物艺术发展的前置条件。(国家战略背景)
中国传统造物活动始终在儒、道、禅等核心哲学的浸润下开展,有着大量蕴含造物美学思想和造物智慧的理论著作,从《考工记》的“天人合一”观念,到《天工开物》提出厚生济世的民本思想和日用效用的实用主义,以及《园冶》彰显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生态理念,这些哲学思想凝练了古代智慧的精髓,皆有造物主体审美经验的反思形成的设计美学思想和理论阐释。(古代造物著作阐释)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与思想哲学,以其独特的哲学观、价值观和美学观,(价值尺度)正为面临逆全球化、技术迭代、关税壁垒与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当代设计,(当下全球BG)提供着深刻而持久的启示。其影响并非简单的式样符号挪用,而是渗透在设计理念、方法、审美乃至顶层思维等多个层面。(当代启示)
古代造物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脉络,试论述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与思想哲学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儒学 与《考工记》(周礼)
儒家哲学思想
“文质彬彬”的文与质:形式美与功能性的统一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造物,孔子强调内容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用与美”的统一是制器的主要目的。任何艺术都是借助一定的物质而反映特定的思想意识,最终形成物态化的表现。器具从其出现的时候便带有实用和审美的特点,而且这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内在统一。
“器以藏礼”的礼制观:等级礼制下的功能形式
“致用”
《周礼·冬官·考工记》
《天工开物》
厚生与济世的民本思想:世俗化取向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主张通过实用造物改善民生,以“为生计”“为富足”为目的,是一种“服务民众、利济天下”的伦理美学。以“民生日用”为核心,强调造物要服务百姓的生计与日常。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无相关也”
“格物增识”
日用与效用的实用主义:功能化取向
“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也”
“效用于日用之间”
“贵五谷而贱金玉”
“制器尚俭”
《园冶》
“天人合一”的古老的哲学观念
《园冶》
《天工开物》
顺天造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则是以顺天造物为基础的造物实践,如《天工开物》之名
宋应星清楚地阐述了“天工”造物之神奇力量,非人力所不及也,“开物”则是相对于人言,利用自然之力发明创造生产。(辩证关系)
《考工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