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克丝
宋代克丝又名“缂丝”,是一种宋代织物。其组织结构是以本色经线,彩色纬线,显露彩色纬线而隐藏经线,以纬线缂经线,彩色纬线充分覆盖织物表面。织物完成后的花纹与素底,色与色之间有一些细密的小孔,成空观之雕镂之像。缂丝制作大多为纵向经线穿通织物整个织面,横向纬线则根据图案花纹与经线交织,纬线不贯穿全幅。在织物过程中,经线不会被截断而纬线会被截断,所以称这种手法为“通经断纬”法。运用缂丝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朱克柔与其《莲塘乳鸭图》、沈子藩与其《梅鹤图》。经缂丝原为室内或佛殿的装饰或作为书画的装裱,后向装饰方面发展,成为独立欣赏品,多织造绘画或书法,使织物书画化或书画织物化。
五代陶瓷
五代虽然历时短暂,但是陶瓷工艺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最为特色的就是钱越的越窑。这种精美的越器禁止民间使用,因而又被称为“秘色窑”。秘色器以青瓷为主,它的烧制地点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因为是贡物瓷器,制作装饰丰富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装饰题材十分广泛,花卉有荷花、牡丹、秋葵、海棠。动物有鹦鹉、凤凰、蝴蝶、游鱼、泥鳅,还有神仙人物等。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纳石失
纳石失又称“织金锦”,它是以金线为纬线织成的金锦。这种织物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在元代空前发展。元代织锦分为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制作方法,十分精巧华贵。所采用的金线有片金和圆金两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先将黄金打成金箔,用纸或动物表皮作背衬,再切割成强丝线的片金;也可将片金缠绕在一根芯线之外,即成圆金。织金锦 的用途大体等同于一般丝绸,但也较多地被用于制作皇后的领袖装饰。因织工的主体是来自于西域的穆斯林及其后裔,故制作工艺、装饰特点常常带有浓郁的伊斯兰情调,甚至出现狮身人面等纹样,有的还织出波斯文的西方工匠姓名。织金锦的织造技术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对明清流行的缎织物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述哥窑工艺美术特点
提纲
总论点——哥窑工艺美术特点
论点1:金丝铁线
(与生俱来的缺陷美,推至极限)
论点2:紫口铁足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论点3:聚沫攒珠
辨别真假哥窑
结语——
正文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难寻其踪,其窑址至今未有下落。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宣德鼎彝谱》,但哥窑在宋代并无记载,明代《格古要论》沿袭其说,称其哥哥窑,后逐渐统一为哥窑。其代表作如宋代哥窑青釉贯耳瓶,简洁大方,温润如玉。基于此,哥窑之工艺美术特点,大可概括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及聚沫攒珠三大特点。
一、金丝铁线,缺陷之美
由于瓷胚和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哥窑瓷器釉面上便会出现一种自然开裂的现象。其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细碎的开片造成不规则的形态,因此也被人们赋予“金丝铁线”的特点。最先原是烧制上的一种缺陷,然而这样一种缺陷美也使它形成了自然、极限、鬼斧神工的秀丽装饰。
二、紫口铁足,稳重朴雅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由于施有乳浊形厚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泛出比黑胎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则呈现胎的颜色。瓷器上口沿薄釉处露出灰黑泛紫,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因此称为“紫口铁足”。“紫口铁足”给人以稳重朴雅之感,它同青釉配合,能衬托青釉之美,亦能使厚釉产品具有挺拔秀丽的质感,增添古朴美无数。
三、聚沫攒珠,如珠隐现
聚沫攒珠,顾名思义,是釉水的均匀气泡簇拥聚集在一起,这是哥窑特有的一种现象。哥窑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此特征并不易于模仿,于是也成了辨别哥窑瓷器真伪的一种传统方法。宋人崇尚道教,对美似顺其自然般出现有一种独有的偏爱。而釉面在烧制氛围里的最大极限张力,也成为了哥窑的“极端之美”。
综上,哥窑之工艺美术特点,有如乾隆此诗所言,“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金丝铁线如天工妙笔,黑褐与深灰为骨,米黄、灰青之釉色为裳,相互映衬,古朴而典雅。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开片纹饰和精湛的制作技巧,成为了宋代瓷器中的佼佼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