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简述设计伦理对设计的意义 — 9 北师 周依秋的回答

框架

总论点——设计伦理是推动设计范式革新的重要动力,引导反思。

分论点1——设计发展演进中的伦理变化

分论点2——设计伦理引起反思与批判

分论点3——当代设计师的伦理责任

结语——设计伦理对设计的意义不仅是,更是。

正文

设计伦理是伦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涵盖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公平性等维度,强调设计者应在设计过程中遵循道德准则进行社会伦理反思与社会责任重构,核心是为人服务。在漫长的设计史中,“人”作为设计的主体,贯穿人类道德准则的设计伦理始终是推动设计范式革新的重要动力。从手工艺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直至当代,设计伦理引导设计走向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式循环,设计中“人”与“物”的伦理边界在现代设计设想中逐渐模糊。

一、设计发展演进中的伦理变化

纵览设计史,设计的客体从“物”转向“人”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在手工艺时代中,设计伦理以工艺美术运动为起点,设计师面对对设计艺术敷衍的工业化进程,提倡手工艺与工业结合,设计范式普遍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如莫里斯设计的红屋、吉马德的巴黎地铁入口设计等。而到了包豪斯时代,其主张形式追随功能,设计范式开始流行工业产品的理性美学,如彼得贝伦斯设计的AEG电水壶,将标准化部件和几何化造型结合打破了传统装饰设计的窠臼。在工业时代的道德之下,一种动力将功能理性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大众”的道德标准上,因此,“以人为本”慢慢成为设计伦理的核心。到了战后与当代,设计伦理核心慢慢从以“标准人”转向“人的主体性建构”,出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伦理,设计范式逐渐多元、大胆、充满人文温度,如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IDEO企业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等。这个转向意味着人们对现代性的进一步批判,人们逐渐开始关心社会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纵观设计伦理的历程不难发现,设计所关注的中心逐渐从物质转向关系,从功能转向人性,即设计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挖掘需求”与“统一价值”。

二、设计伦理引起反思与批判

在后现代语境中,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日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值得反思的是,当代设计环境面临高度数字化与数据化,以人为本是否退化为对数据的迎合?是否失去人与物之间的情感黏性?设计是否也正在失去其人文温度?巴巴纳克在20世纪末所著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提出了三个原则——真实的设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真实的设计是功能性的设计、真实的设计是可持续的设计。在那个消费主义与商业设计盛行的时代,巴巴纳克的思想是超前的,站在21世纪的现代,他的设计伦理同样适用——当代设计需要不断通过个性化、可持续性和情感连接保持设计的人文价值,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因此,这需要当代的设计师基于设计伦理作出反思并共同做出努力。

三、当代设计师的伦理责任

基于以上分析,当代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素质——文化敏感性、环保与可持续性、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甚至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伦理观强调设计过程中的人类体验和需求:设计师需要尊重并利用智能技术协作融入本土民族的文化表达,例如三星堆博物馆小程序通过现代交互设计让年轻用户轻松获取文物信息,实现了古老文明与年轻群体的有效连接;优先考虑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将环境保护与健康低碳生活相结合,更好地做到解决成本和功耗问题,例如Steelcase在产品设计与运输全程大力推行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解决边缘人群的不平等问题,如提供障碍者与社区与人交流的日本残障人士福利院,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得以加深,增强社会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设计伦理对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着设计范式在设计时代中迭代更新,更在于其充分引起当代人们的反思——无论技术和数据如何发展与主导,设计最终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人。因此,只有在理解社会、文化与人的复杂性的基础上,设计才能构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