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与启示
提纲:总:设计具有社会性与文化性,设计的社会性要求设计应进行多面沟通与学习以促成全球化发展,文化性则要求设计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形成多元化发展。全球化是一个本土多元化的统一体,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分:一:一方面全球化是本土化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另一方面全球化倒逼设计保留本土化特征
三:二者应在不断交往中达到和而不同的默契
总: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设计师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自工业革命以来,设计与制造分离,自给自足的手工艺设计逐渐走向追求价值的商业性设计,手工艺的积累使得设计具有多元性文化,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属性进一步显现,要求着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并将自己的设计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之中,催生设计全球化的到来。由此看来,全球化是本土文化多元融合下的统一体,“全球化”在不断生成、瓦解和再生成的过程中需要本土文化内核为其不断的发展提供动力,二者相互依存,为彼此的发展提供支撑。
一、全球化是设计本土化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全球化竞争和发展的时代,设计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也必然性地参与到全球化风潮的进程之中,当代设计观念的变革、对设计的重新定义、设计的跨领域交流、甚至于本土化设计概念的提出,无一不与全球化这一趋势发生关联。技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同时开始,设计也在围绕着大机器生产而发生变革,其根本目的在于“走出去”,将社会生产与大众消费挂钩,从现代主义的简洁几何到国际主义的标准化构件再到如今的近乎统一设计范式,其全球通用的存在不仅大大提升了设计效率,还形成了全球化发展的通用语言,更加深了各地文化间的沟通。再观现代国际中的设计公司,以三星和索尼公司为代表,设计师作为设计文化的传感器,敏锐地捕捉和把握国际市场和需求动向以适应国际市场。如今共享电动车、充电宝、互联网共享信息、大数据智能化,使设计的全球性愈演愈烈,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各地资讯,更便于设计在快速交流中取长补短,满足用户多元需求。
二、全球化倒逼设计保留本土化特征
在互联网技术超越时空把全球化发展到空间高度的同时,全球化也在倒逼设计立足本土化特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是造物的文化,人类的一切活动的产物都是文化,因此,设计必须融入当地到文化中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像国际主义发展到极端导致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使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其根本是对国际主义同质化的不满,它强调情感与文化的多元表达,关注情感、历史与社会背景,这一点在文丘里的母亲住宅、波兰特市公共服务中心都有所体现。另外,当代的可口可乐瓶的设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针对红色在中国代表如意、吉祥这一特征,中国市面上的可口可乐统一包装为易识别红色,而在阿拉伯国家这种长期生活在沙漠中,渴望草原的特性,则顺理成章地设计为绿色,这种根据本土化特征因地制宜的设计使其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全球人的饮料,由此可见,全球化设计是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的统一体。
三、设计本土化与全球化在不断交往中达到和而不同的默契
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拯救”更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覆盖或征服,而是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多元共存——达到“和而不同”,是一种在相互关系中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并存。针对这一点,日本所发展的双轨制可谓兼顾设计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典范,一方面,在家具、服装、室内、手工艺品等领域保留日本传统的软性特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发展高技术领域来适应现代化需求,像任天堂游戏机,通过富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故事背景、角色设定和游戏机制,将日本的神话、历史和传统价值融入到现代游戏体验中,让日本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其次,在当代交互中,Spotify使用模块化设计将推荐与用户界面分离,虽然在全球用户中使用的是相同的推荐模块,但内容却是根据每个市场的音乐文化、流行趋势和用户偏好进行的本地化定制,是以当地文化形态作为出发点的本土化设计,也是一种在反思和沟通基础上的全球化。
基于此,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博弈与共赢中,本土的文化重新被思考,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了世界的主流,本土与全球、传承与侵入、民族主义与全球消费主义在这样的碰撞中发展起来,同时,这两种彼此相向而行的文化走向为中国的传统设计与现代化的重构与再造带来了双重思考,作为拥有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结晶的中国,我们设计师绝不能仅仅只是用浅显的符号来诠释中华民族传统,而应从被动发展到主动思考,再到积极介入世界,从而发展到所谓的“理性超越”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