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 东南大学-崔淇的回答

青铜器起源于夏,在商周时期成为我国主要的工艺形式,商代与周代、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形式、技术、用途都有明显的改变。

青铜本质上是红铜与锡的合金,色呈灰青色,鼓称为青铜。它有着相对熔点较低、易于控制材料成形的特点,且青铜器在铸造后冷凝过程中产生的气泡较少,表面光滑、通常无需额外处理即可使用。因此成为了中华文明最早大范围应用的金属材料,象征了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并且代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程度解放。

在商代早期还处在陶器与青铜器过渡时期,所以有着明显的粗笨感,形式上大多翻自陶器的特征。商代作为奴隶制社会,有着尚武的社会风气,社会上也盛行饮酒习惯,所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也更多为各类酒器,服务于饮酒需要。商代后期技术逐渐发展,开始形成复杂的纹理和主纹、地纹的区分。装饰纹样也逐渐形成饕餮纹、回纹、夔纹等的区分,主要特征是对于动物形象的夸张、抽象化处理,用于吸引注意、烘托庄严的气氛。

周代更加重视礼乐祭祀,所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出现了以编钟等乐器为主的新形态。且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进行器壁较薄的器物铸造。艺术特色从早期延续继承商代风格,到礼乐制度逐渐完善开始出现长铭文、技术发展产生薄器体,再到后期逐渐风格变得质朴——也能反映出周代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逐渐开始稳定但是社会形式动乱加剧,人的流通增多,进而技术和艺术形式的交流也随着增加。此时恰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期间,底层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也对于生产力的解放提供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逐渐更多地为民所用,向着生活用品的方向发展。装饰纹路进一步抽象化,减少了宗教象征性。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装饰位置也随着坐卧姿势的升高而变高。技术层面上,失蜡法的出现能够让制造精度有明显提升,装饰手法也变得多样化,开始出现如鎏金、镶嵌、错金银等的高难度高精度工艺。艺术风格从周代后期相对朴实的风格也因为工艺进步而逐渐又变得复杂。到战国后期,冶铁技术的进步逐渐让青铜器的地位受到影响,因此这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时期。

综上,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器物的形式和实用目的变化,从服务于上层社会饮酒作乐到礼乐制度的工具,逐渐变成庶民实用的生活用品;

随着技术进步,器壁逐渐变薄、装饰工艺日趋复杂,纹路由动物抽象化、烘托庄严气氛变得朴实,抽象程度也越来越高,复杂程度亦然。

青铜器的发展其实也符合所有工艺的发展特点,跟随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审美发展而变迁,最终也被更加先进的技术(铁器)取代优先地位。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