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根据目标院校情况,自拟题目内容。 — 雷明-西南交大的回答

简答题(原题50分)

历史上几次工业或科技革命给设计带来的影响(西南交大2020年真题)

线索:以人为本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生产方式进入蒸汽时代。设计与制造开始分离,壁纸时代,设计师大量缺口,现代设计的第一次蓬勃发展(设计改革、水晶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为大众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生产方式迈入电气时代,科技发展,城市化社会下的新需求,引发功能性第一原则的设计的新形态。为人的需求而设计,使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各自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有待统一整合。

第三次,也是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高科技产品普及,界面设计,数字设计,设计伦理,可持续设计。设计事务所也从单一的产品设计转型到“无所不能”的复合型设计。

当前我们正在步入工业4.0时代,以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元宇宙(web3.0)为代表,

4min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掀起社会全方面革新的浪潮。设计作为塑造人造物形态并逐渐成为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元素,也必然伴随工业革命而演进。无论如何演进,设计总是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不断达成功能性与审美性在新历史节点上的统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领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富裕普通民众(尤其是中产阶级)崛起,商品需求激增。同时,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让设计与制造开始分离。生产效率和需求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设计师相对严重缺口,由此催生职业设计师的出现,以及设计教育与设计规范的争议。值得一提的是英国19世纪30年代的“壁纸时代”,几年间让设计从业者翻了一番,一年设计图样高达50万件,英国最早的设计学校——政府设计学校成立,其重要代表人物琼斯发出了早期的功能主义口号:“任何适合于目的的形式都是美的。”但英国设计师的长期缺口与生产的突飞猛进之间的矛盾,令其技术与艺术分离现象愈发严重,在1851水晶宫博览会集中暴露,英国设计界开始反思并着手建立适合现代与未来社会的设计,著名的英国设计改革和工艺美术运动就此展开,分别从设计教育标准化和真善美的设计,给现代设计的诞生带来了养料。同时,为大众服务的设计议题开始被正式讨论。25min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迈入了电气时代,社会效率、现代化开始加速发展。此时,新社会形态下的新需求(大城市化下的大众化需求),促发以功能性为首要原则的现代设计迭代出新形态。构成主义、风格派、装饰主义运动都登上设计史舞台,进一步探究何为设计、如何设计的研究中心——包豪斯设计学院,正式拉开了现代主义运动的帷幕。去装饰化、为大众设计、理性主义、功能第一性原则在此时期得到特别强调,在新时代的需求(大城市化、大众化)上产生了“less is more“理念的国际主义风格。但在美国和北欧却产生了更重形式、更具感性作用的流线型运动和有机现代主义,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发挥设计给人的心理情感作用。在此时期,充分强调人的需求为中心的设计,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分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却互相排斥批评,有待整合与统一。40min

第三次,也是科技革命,人类生活以信息化的形式构建,高科技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前两次工业革命,为人们带来精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却是以地球资源的极大消耗为代价,前瞻性的设计思想家们为人们揭示了这一危机,提出了设计伦理、可持续设计等理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从用户需求中心论深化为人类主义、生态主义。科技的进步与普及,为设计带来了全新介质和新的挑战,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兴起,互联网时代下,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创作者并参与设计(同时也将滋生出信息差、隐私泄露与倒卖,信息垄断现象,尚未达成以人为本的信息平等)。以Frog、IDEO为代表的设计事务所将设计的职能从产品形态的塑造扩展到将设计贯穿于全流程全领域的服务形态,当设计专家用更完整、广阔的视野,以及跨学科的手段实施设计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高度。50min

现在,我们即将迎来第四次,即工业革命4.0、Web3.0下的新设计形态。前三次革命中,技术将人们的体力、脑力逐一放大,而如今人工智能的新发展,带来赋予机器以人的部分脑力(智能),人类进一步从工业中的传统角色中得到全身心解放,也是人类和设计面对角色转型的新挑战。Web3.0让我们预见一个摒弃信息垄断,高度人人平等、高度协同共创的网络社会新生态——元宇宙。面对高度现代化的当代社会,新社会病、人类心理疾病逐渐成为重要话题,思辨设计、设计疗愈,以设计的形式性、审美性、情感性,回应新时代重要人类课题的需求,形式与功能以使命促成新的统一。面对新的社会复杂形势和带来的抗解问题,设计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人类世界,设计也将以系统化、复杂化的形态参与和回应社会复杂系统的需求,设计的在场将变为被动且自发(非刻意且主导的出场,而是回应需求自动出现,以人人自发协作的形式),设计师的角色从专家型主导作用退到推动型中介作用,重视普通人的创造价值,以人为本的设计终于将“人“成为设计的真正主角。78min

论述题(40分)

服务设计的新价值(西南交大2022真题)

  1. 服务设计的概念与发展历史—蕴含着未来的设计特质
  2. 设计转型下的特征—论述该特征与前文服务设计所蕴含特质的高度相关性,推论出服务设计的新价值
  3. 结语

(4min)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科技产品的民用化,设计的视野越来越走向跨学科,诸如苹果公司、IDEO、Frog等企业开始将设计推向一个关注体验与服务的复杂化职能。1982年,林恩·肖斯塔克首次创造了服务设计这一术语。2004年,IBM公司提出服务科学的概念,强调服务的交互性、协作性、交叉学科性。2015年,WDO将“服务”正式纳入了(工业)设计的定义范畴内。服务设计顺应设计学跨学科发展的趋势,且必将呼应当今社会复杂化系统性需求。(13min)

一、服务设计概念——蕴藏着新的设计形态

服务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协同多方利益相关者为原则,通过服务提供、流程、触点的全局优化和系统创新,引导人员、环境、设施、信息等要素创新及其综合集成,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价值。其强调系统性、用户视角、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共创、跨学科和跨领域属性。服务设计最早的提出主要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在1991年,比尔和吉利安在《完全设计》中,提出营销之外的服务设计,到21世纪后,其衍生出来Co-design与I-design等新方法,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化为以人为中心,强调服务设计的社会属性,并逐渐应用于以”社会设计“为代表的公共领域。2019年英国设计委员会对服务设计中重要的”双钻模型“工具进行重绘,强调”以人为中心、交流、协作共创、迭代“的四项原则。

从服务设计的概念和历史发展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其鲜明特征:系统性、跨学科属性、以人为本、多角色协同共创。而这些特质孕育着未来设计的新形态。

(35min)

二、新时代下设计转型的新特点

随着工业4.0的序幕拉开,设计将面临众多发展机遇与生存挑战。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技术,提供设计更为先进的工具,但同时也催促着更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出现,设计以人为本的使命须在更广阔的视域、更跨学科的形态下得以生存,由此,一些前瞻性的设计学者从参与者角度发现一种新的设计思维。Anna reroni观察到了一群为了新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自发组织、管理、创造与提升的合作者们,称为“创造性社群“。Elizabeth Sanders认识到设计研究将从用户中心论的方法,转变为协同设计(Co-design),设计师从专家型角色转型为促进型角色,设计作为具有实践语境的学科,设计的开放性和参与度愈发凸显。人不再作为设计的接收者,而是以共创者的身份成为设计的主体。(50min)

意大利的慢食运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将供应链中的团体和个人都团结起来并各自都承担有意义行动的高品质食物供应系统,在这里,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的身份可以发生转变,需求者自发创造,提供者的困难得到解决,并联合各方角色,创造性地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斯坦福D.school推行的项目制学习,让学生围绕真实社会议题展开协作,在实践中锻炼设计的系统思维与协同能力。香港理工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都开展了以(产品、交互、服务、环境)设计为中介、高校青年人牵头、激活各方社会角色创造力的社会创新设计实验,在社区激活、文旅宜居、老龄化等问题中贡献了设计价值、青年力量,展现了设计走向系统化、公共化、自发化、共创化的时代价值。(66min)

上述种种设计转型中的新特质——跨学科、系统化、社会化、以人为本、协同共创等等,早已蕴含在服务设计的理念之中。服务设计脱胎于交互设计、体验设计与营销学,相关设计概念和工具在业界广泛应用,而其所蕴含的新设计理念也已在前沿的社会创新实践中彰显价值,服务设计必将加快推动为新时代复杂社会而生的新设计的诞生。

结语

以系统性、跨学科、以人为本、协同共创为核心特征的服务设计,为日趋复杂化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以及设计形态,让设计从高度专业化的模式转变为高度开放化、跨界化的新模式,为新时代带来了设计的共创价值。(94min)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