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英国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却未能建立起现代工业设计体系。其根本原因在于英国发展的内在矛盾:它既是工业化的先驱,又孕育了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工艺美术运动。但工艺美术运动反对机械化、工业化的设计理念致使英国的设计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断裂开。复古保守的社会文化,导致英国从机械化到设计现代化的转型中失败。
二、思想上:工艺美术运动及其反工业立场
现代工业设计体系讲究的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而英国的设计思想却从根本上反对这一观点。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作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对工业化造成的设计上的粗制滥造与矫揉造作、工人异化进行批判。拉斯金主张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诚实的哥特风格上去,莫里斯则明确反对工业化批量生产,强调手工艺。尽管从自然与其它文明出发探索设计的红屋为后世设计家提供典范,但昂贵的手工业设计实质只能为少数贵族享有,与莫里斯的艺术为大众服务理想背道而驰。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理念使英国设计界普遍对工业化体系持怀疑与反对立场,阻碍了面向新技术的设计理论发展。
三、社会与文化:阶级观念与保守主义
维多利亚时期明确的社会阶级结构与文化保守性,阻碍了民主的、面向大众的现代设计理念。英国设计业长期服务于上层阶级和海外殖民市场,审美趣味倾向于彰显本国国力、自身地位的奢华装饰。与现代主义的形式追随功能、服务于大众的精神格格不入。此外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固步自封,沉浸在革命的胜利果实中,主张历史风格的折中,没有去拥抱新时代的机器几何美学。
四、企业与教育: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支撑
英国缺乏将设计与工业进行系统性整合的教育体系,而这一点正是德国现代化设计成功的关键。对比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理论混乱,德国则出现了德意志同盟,明确提出了以标准化、批量化为目标,促进艺术、工业、手工业的合作。此外,英国未能建立起德国包豪斯那样将艺术实践与工坊合作的范式,并旨在为工业化社会培养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英国未能响应工业生产的现实需求。
五、总结
英国的工业革命优势反而成为了其建立现代设计体系的包袱。工业化的弊端暴露,从而催生了强大的、具有道德优越感的反工业设计思想。这股思想、保守的社会阶级文化,共同导致英国陷入了“工业化但不现代”的困境。最终,建立现代工业设计体系的历史使命,由后来看清了“艺术与工业必须统一”这一必然趋势的德国等国家所完成。这也启示我们,在现代化的如今,设计师应从多维度考虑设计对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