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min)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并不是两股相互冲突的力量,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设计既要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体现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又要具备跨文化的可理解性与传播力,形成具有全球普适性的表达方式。
一、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内涵与关系
(一)本土化是设计的灵魂与根基
本土性首先来源于“文化”的内涵。文化不仅是历史符号和视觉元素的堆砌,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与行为方式。本土化设计就是在当代语境中对这些内容的再理解、再表达。
中国传统中的书法、山水、民间工艺等,包含着对自然、社会与人的独特理解。当设计有意识地从中提炼结构逻辑、材料智慧与审美原则,而不是简单照搬图案时,作品就会带有清晰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气质。本土化因此成为设计的灵魂与根基,为作品注入厚度和情感认同。
(二)全球化是设计的桥梁与通用语言
全球化层面,现代主义、国际主义以来形成的简洁、理性、功能优先的设计语言,构成了跨地区交流的重要基础。强调清晰信息、合理结构、人机工程的设计方式,使产品、界面和空间在不同国家都能够被理解和使用。
这类全球化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域差异,但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传播速度。可以说,全球化为设计提供了被“看见”的渠道和被“读懂”的语法,是本土内容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三)本土性与全球化的互补关系
本土性与全球化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相成就:一方面,本土性为全球化提供了独特内容,使设计作品在看似相似的国际语言中依然具备差异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全球化为本土性提供了展示平台和技术方法,使本土文化不再局限于地域内部传播,而有机会被更广泛的群体理解和接受。
因此,可以把二者理解为:本土性决定“说什么”,全球化决定“怎么说给更多人听”。
二、本土化与全球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形式与符号层面的融合
在视觉与形式层面,许多品牌通过“国际化语言+本土气质”的方式实现融合。日本无印良品大量采用极简的版式、中性配色和统一包装,这种风格在全球范围内都易于被接受,看上去是一套国际化的极简语言。但其背后“去过度装饰、强调日常、尊重材料本身”的理念,与日本长期形成的侘寂美学和节制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可以说,无印良品在形式上使用了全球普遍认同的简洁语言,在精神上却深深扎根于日本本土的生活哲学,形成了兼具国际传播力与本土辨识度的品牌形象。
(二)功能与体验上的融合
在功能与体验层面,本土性与全球化更多体现在服务系统和使用场景的整合。以张雷团队发起的“融设计图书馆”及其在青山村的实践为例,项目一方面借鉴了国际上常见的“材料图书馆+工作坊+展销平台”模式,遵循清晰的流线设计和用户体验逻辑;另一方面重点收集、整理和转化本地油纸伞、竹纸等传统工艺。
游客和设计师通过“了解材料—参与制作—购买使用—线上传播”的过程,既体验到符合全球游客习惯的服务流程,又在产品和活动中真实接触到乡村文化与手工技艺。本土工艺在当代生活场景中被重新整合,既保留文化记忆,又借助全球化的设计方法与传播渠道获得新的生命力。
(三)理念与系统层面的融合
在理念和系统层面,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提供了一个“本土议题+国际视野”的范例。大会以“上海精神”为基础,强调开放、包容、创新,将城市更新、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等本土议题作为重要主题,同时邀请全球设计师、研究者和企业共同参与讨论。
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了国际通行的系统设计、服务设计等方法,建立跨政府、企业、高校、社区的协同机制;另一方面又始终围绕上海的城市气质和本地实践经验展开。由此形成的既在地、又具国际话语权的设计平台,本身就是本土化与全球化在系统层面的结合。
三、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一)由浅入深认识本土文化
本土化不应停留在纹样、色彩的表层拼贴,而应深入理解本土文化如何体现在当代生活中。同济大学主导的 NICE2035 未来生活原型街区项目,通过与居民、街道、商户的长期协同,把老里弄的人际关系、生活节奏转化为新的社区空间和服务系统,让本土生活方式在新的形式中延续。设计要从真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贴文化标签”。
(二)开放姿态 去粗存精
在方法与技术层面,设计师应主动学习全球范围内成熟的用户研究、服务蓝图、系统设计等工具,但在价值取向上保持判断能力与文化自信。面对全球流行风格和技术趋势时,需要有意识地筛选、转化,而不是简单照搬,做到“借鉴语言而不放弃内容”。
(三)因地制宜 尊重差异
同一城市内部,不同街区往往需要不同的设计策略:有的强调工业遗产再生,有的强调里弄肌理保护,有的面向新兴产业聚集。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项目也有各自的历史和资源条件。尊重差异、因地制宜,不追求单一的“统一风格”,才能让本土性真正落在具体场景中,而不是变成抽象口号。
(四)设计教育 开阔视野
设计教育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实践与学术并行”的培养模式,一方面重视与企业、社区、工坊合作,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理解本土议题;另一方面通过国际联合工作坊、交换项目等拓展其全球视野。同济大学在社区项目、乡村实践以及国际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探索,使学生在“深入本土—对标国际—跨文化协作”的连续经验中,逐步形成既懂在地问题、又能参与国际对话的综合能力。
贝聿铭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设计的本土性与全球化构成推动当代设计发展的两股关键力量。本土性决定设计从何处出发,全球化决定设计能够走多远。对于当代设计师而言,重要的不是在二者之间做选择,而是在具体实践中找到动态平衡:既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又善用全球化的语言和平台,让设计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产生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