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两个话题。全球化能帮助设计语言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大家喜闻乐见的视觉规则、技术框架等,本土化则使本地文化特色站位脚跟,让设计拥有独特的文化认同感与情感价值。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互相成就,在碰撞融合中共同形成独特的设计方式。
全球化为设计本土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传播渠道。例如20世纪中期国际风格的流行就很好的证明了全球化对设计的影响。以包豪斯学院为代表的设计理念,主张“形式追随功能”,摒弃带有地域特色的装饰元素,形成了以几何形状、标准化生产为核心的设计语言。这种设计风格通过如密斯·凡德罗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等在全世界转播。标准化的设计流程和技术规范,不仅降低了不同地区之间设计沟通成本,也位本土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框架。例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推进“无印良品”设计时,就以国际主义的极简风格为基础,融入了日本侘寂美学中的对空白意境和自然材料的追求。使本土文化的核心通过全球化传播出去,被全世界消费者所认可。
本土化则为全球化增添了文化多样性,避免单一标准所导致的设计同质化。在全球化初期,国际主义风格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却也使许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文化身份”成为了设计领域的重要话题。设计师们开始意识到,设计不应该是让各个地区风格统一的工具,而是应该把不同地区的文化展现出来的载体。本土化设计也从被动保留传统转向了主动与全球对话。
综上所述,设计的本土化和全球化不是对立的两段,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设计的有力工具。未来的设计师们也应该平衡好二者关系,才能让设计既具有传播出去的能力,又能有打动人心的文化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