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论战是于1949年在科隆召开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博览会的联盟大会由以赫尔曼·穆特休斯和亨利·凡·德·威尔德为代表的的两个阵营争锋相对的激烈争论,在个性化、标准化上产生分歧。科隆论战是现代主义和传统手工艺理论的最后一次交锋。
亨利·凡·德·威尔德否定产品标准化,强调个人艺术性,提倡独立性、艺术自由创造性,认为艺术家本质是热情的自我表现这,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赫尔曼·穆特休斯认为设计应遵循科学原理、进行标准化的大工业原则,艺术家凭借标准化把我现代主义工业发展,应该让公众接受标准化,最终在争论中获胜。
事实证明设计的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论战为德国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德意志制造联盟在实践中实现了这一主张。因此德意志联盟把帝耶律的美国福特汽车流水线引入了德国,是流水线生产和标准化进入了德国工业设计。
科隆论战从艺术艺术理论和实践取得突破,将机器和工业化理性的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德国重产品质量的基础。它表明了对工业的肯定和支持,使德国在工业设计方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提倡手工艺、工业和艺术相结合;主张通过设计教育宣传,努力把民众审美提升到一定水平;强调走非官方的设计路线,避开政治对设计的干扰;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化工业;反对任何装饰;主张标准化、批量化。科隆论战首创了工业设计的活跃局,奠定了德国工业设计发展基础,标志德国现代化主义运动发起,确立工业设计基本理念,真正预计艺术新时代的来临,确立了工业设计基本理念,现代设计蓬勃发展。科隆论战为德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前提。